多家銀行調整戰略主攻房貸
數據顯示,農業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新增按揭貸款比例超過上半年新增貸款的一半,分別為64.01%、62.71%、57.07%和55.30%。工行占比46.43%,中信和浦發也在40%左右。
數據顯示,除了四大行,不少股份制銀行也調整戰略,重新殺回個人房貸領域搶占市場。比如,民生銀行“兩小戰略”之一的小微企業貸款,無論從余額還是占比來看,都已連年萎縮,而該行的個人房貸余額,在過去的一年半里翻了近三倍。民生銀行的個人房貸,一度成為很邊緣的業務,該行個人房貸去年初余額僅為696.06億元,去年內就增了逾六成至今年初的1143.28億元,今年上半年再增逾七成,至1948.42億元。
招行的小微企業貸款,從去年初的3388.13億元縮減至今年初的3107.77億元,再至今年6月末的2921.91億元;而小微貸款在大零售里的占比,也從去年初的34.88%跌至今年6月末的21.60%。
與此同時,招商銀行的個人房貸從去年開始加碼。相比去年年末,上半年招行新增住房按揭貸款1154.16億元,余額達到6148.71億元。這一數字不僅占到招行上半年新增貸款的一半還多,更是已逼近去年全年的新增房貸規模,幾乎攻下零售貸款的半壁江山。
中信銀行在半年報中表示,該行進一步提高個人信貸業務戰略地位及業務占比,不斷優化個人信貸產品結構,以房產抵押類業務作為新發放個人信貸業務的核心,提高個人消費類貸款占比,提高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占比。
與此同時,多家銀行個體經營貸款出現不同幅度下滑。平安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寧波銀行的個體經營貸款減少額占新增貸款的65.74%、30.14%、14.76%和30.04%。
值得注意的是,華夏銀行、平安銀行和寧波銀行此次顯出與眾不同的淡定,他們的按揭貸款新增比例均未超過5%,分別為4.24%、2.57%和-0.51%。
銀行為何重新看好個人房貸?
為何房貸業務最近半年這么火?有股份制銀行人士直言:“因為首套房貸都可打折,銀行在房貸上的利潤一直很薄,不過勝在不良率低,比較安全。中小銀行以前都對個人房貸不太感興趣,有些銀行房貸業務量很小。現在經濟形勢不好,企業需求不旺,銀行也不敢給一些風險較高的企業放貸,看來看去,還是個人房貸靠譜,風險小,且可以持續穩定增長。”該人士認為,下半年房貸仍是新增貸款的主要投向。“目前還沒看到其他特別好的投向。”
對于企業融資需求的下降,農行副行長王緯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介紹,上半年企業信貸增速放緩,一方面是企業投資意愿出現較大下降,融資需求減少;另一方面,通過地方債置換、產業基金等直接融資替代作用明顯。
最近舉行的中報業績發布會上,各家銀行的高層紛紛表態看好個人住房貸款業務。建行董事長王洪章在中期業績說明會上表示,下半年建行按揭貸款全國第一的趨勢還會持續,除力推住房按揭貸款以外,還要推進住房公積金貸款。農行董事長周慕冰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在城市業務中重視基于個人住房貸款的零售業務,農行提出“按揭+”,以個人住房貸款為抓手,不斷添加其他金融產品,增加產品覆蓋率和交叉銷售。中信銀行行長孫德順表示,下半年將加大對住房按揭貸款的投放力度,總體原則是大力發展住房按揭,同時確保風險可控。多家銀行表示,個人信貸業務向個人消費轉型,支持居民的合理購房融資需求。
不過,在銀行看來,個人消費貸款其實主要指住房按揭貸款。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的住房按揭貸款占個人信貸比例均超過90%。
銀行給開發商貸款采取“白名單制”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雖然對個人買房積極支持,但是對開發商的貸款卻愈發謹慎,并按照白名單制管理。
建行高層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透露,給買房人發放的按揭貸款,已經是給開發商的開發貸款的6倍。數據顯示,建行今年上半年房地產開發貸減少了 457.19 億元。
中信銀行就明確提出,房地產融資的投放以一線城市為主,擇優支持經濟發達、房地產市場健康的宜居中心城市,僅對已經列入名單的企業授信,原則上支持銷售排名前50位的房地產企業,以及近兩年一級分行所在城市、銷售面積或銷售金額位居當地前5名的本土房地產企業。
由于個人按揭不良率一直很低,所以在銀行眼中,個人住房貸款的風險并不大。在當前一二線城市房價飆升,購房熱情高漲的當下,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房貸的系統性風險需要防范。
“房貸的個體風險是不大的,中國銀行業房貸的整體違約率、不良率都比較低。但如果經濟持續下行,出現房地產市場的崩盤,那就是系統性風險。”招商銀行副行長劉建軍在日前舉行的2016年中期業績專題投資者交流活動上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