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早已過半,各大奢侈品集團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現可謂是喜憂參半:一方面老牌奢侈品繼續萎靡不振,另一方面,一些品牌則憑借年輕化與電商獲得了利潤的增長。
根據2016年上半年財報顯示:Prada繼續墊底;LVMH出現負增長;開云和愛馬仕集團旗下品牌則有升有跌。
對于這些奢侈品品牌來說,中國市場憑借29%的全球奢侈品消費份額,成為全球的重要戰場,稍有經營不慎,就會全盤潰敗。
“一方面,消費者越來越聰明,個性化和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不再局限于一線大牌消費;另一方面,中國市場出現品牌多極化趨勢,越來越多的高端、小眾、定制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改變了市場的競爭格局。”對于中國市場,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如是總結。
記者通過查閱具有代表性的奢侈品牌的業績,試圖厘清2016年奢侈品市場的發展現狀。
老牌晚節不保
不論是股價還是業績,意大利奢侈品集團Prada(普拉達)都表現最差。
2016年8月。摩根大通發布公告表示,下調意大利奢侈品集團Prada2016/2017財年目標價,由27港元下調至24.5港元,調幅近10%,同時維持該股中性評級。事實上,Prada已經連續多次遭摩根大通下調目標價了。
截至2016年1月31日的2015/2016財年,Prada凈利潤跌至過去5年的最低水平—3.309億歐元,較2014財年銳減26.9%。其股價則在過去一年暴跌了40%。
按照瑞銀的數據,Prada上半年只有批發業務則輕微上升0.5%。這輕微上升的業務,主要受惠于Prada擴張業務至電商平臺Net a Porter和mytheresa.com。
對于Prada過去兩年的持續疲軟,分析認為,主要是因為其在亞太市場,尤其是大中華區的糟糕表現造成的。作為開店最多的奢侈品品牌之一,Prada近年來飽受過度曝光的不良影響—數據顯示2015年Prada集團在中國市場至少關閉了11家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