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統籌規劃,調整補貼重點,放開補貼指標,充分發揮補貼政策的宏觀引導作用,實現農機購置補貼普惠制。補貼資金重點向關鍵技術領域、薄弱作業環節和專業合作社傾斜,在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上有所作為。加大所需機械的補貼力度,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放開補貼指標,農民根據自己生產生活需求和購買力,凡愿意購買農機具的都給予補貼,從而調動農民走農業現代化之路的積極性。
二、進一步簡化操作程序,將核實登記等手續納入行政辦事大廳一次性完成,提高工作效率,減少農民的往返負擔。嚴格管理,補貼指標、條件、額度、政策等信息全面公示公開。科學規劃、簡化手續,減少往返辦理補貼的次數,減少費用開支。加快補貼資金結算兌付進度,節省人力物力,便民利民。發揮好鄉鎮農機站和農機經銷商的作用,實行電子檔案管理,全面推廣計算機辦公操作技術。
三、調整信貸結構,著力解決購機資金缺乏問題。金融機構不斷擴大信貸品種,調整信貸結構,提高服務“三農”水平。根據農戶和農機合作社生產周期的特點,允許部分購機戶和農機合作社以購買的農機具或自有房屋作為抵押物,推出分期付款、貼息或低息貸款等政策,幫助農民購買農機具。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對購機補貼墊付。
四、完善農機經銷商和生產廠家服務標準體系。在鄉鎮設服務站,村設服務點。強化跟蹤服務,確保每名購機者都能及時、快捷地享受到維修服務,切實使機補政策收到惠農、強農、助農、護農的良好效果。提高經銷商的經營服務理念,擴大經銷品種,加強售后維修服務
五、加強監督管理。高度重視補貼政策到位情況監督管理,對補貼額高、供需矛盾突出的機具進行重點核實審計。加強對農機經銷商的價格監管,對違規經銷企業加大處罰力度。對吃拿卡要等違規工作人員嚴肅追責。開展補貼機具的質量普查工作,對質量有缺陷農機具,通過改進提高和政策調整,確保農機具質優價廉用得上,讓老百姓使用起來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