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公眾號“新財富雜志”轉載文章《140億平米,需10年消化:中國房地產庫存已爆棚,但近日地產股卻上天》,文章指出,若要全面考察我國房地產庫存規模,除了統計局每月公布的商品房待售面積,還需把在建未售的項目、尚未開工的土地也并入計算。
雖然我國每年公布待開發土地面積(通過各種方式獲得土地使用權但尚未進行開發的土地面積),但我們認為 4.2 億平米要遠小于我國至今未開工的實際規模。
文章指出,用初始的在建面積加上累計新開工面積減去累計銷售面積,可以得出至 2015年末,累計在建已建未售面積大約在 60 億平米(2015 年末數據為我們預測),考慮到累計新開工面積包括已竣工面積(2014 年末累計竣工面積為新開工面積的六成左右),我們認為該口徑實質上已經包含了統計局的待售面積。
由此計算出至 2015 年末全國庫存 143 億平米左右,其中拿地未開發建筑面積 82 億平方米、在建未售+竣工未售規模在 60 億平方米左右,按照過去 3 年的平均銷售面積計算(2015 年銷售面積為估算),去化周期約在 10-11 年左右。
國土部并未披露具體城市的出讓規模,通過中指院 302 城市的出讓數據擬合來看,雖然近年一線城市的土地出讓占比有所回升,但三四線城市的比重依然占據最大比重,一線、二線、三四線城市在近幾年的出讓結構分別為 3%、37%和 60%,如果考慮全國口徑,三四線的比重預計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