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雖還未入住新址——原上海美術館大樓,卻已開始謀劃未來的發展大計以及展覽規劃。除了向海內外廣泛征集能反映上海歷史和文化的實物和文獻、照片資料外,還與普陀區文化局聯合推出“筆墨的超越——海派繪畫和文獻展”。開幕式上,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長張嵐向記者暢談未來的展示藍圖。
征集文物為喚起人們關心歷史
海內外征集活動是否為開館做準備,難道歷博現有館藏不夠撐起展覽空間?張嵐解釋說,目前歷史博物館的文物是比較充裕的,公開征集是希望在征集過程中,讓更多人關心這些“歷史痕跡”,也為今后的研究做準備。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文物不是古董,也不是藝術品,背后一定要有故事。在征集中我們并非來者不拒,有科學、藝術、歷史價值的文物,才能成為歷史博物館的藏品。這些藏品也需要經過研究再做呈現。”張嵐說,歷博希望通過此次文物征集,讓更多人關心和親近歷史,注意為歷史“存檔”。同時,一些新的重要歷史節點也不可或缺,比如上海工業、金融業、航運業發展,四個中心建設過程中留下的一些重要文物見證等。
呈現開放創新不斷進步的城市
張嵐說,歷博是綜合反映上海地方歷史的地志性博物館,以人文故事為核心。“新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將展示上海所有重要的歷史節點。我們要在展覽中呈現一個開放、創新和不斷進步的城市,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市政等各層面。”
此次“海派繪畫和文獻展”也呈現了上海文化的一個重要支脈和節點,展覽分繪畫作品展示廳與海派繪畫文獻展示廳,作品展示廳精選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與上海文物商店收藏繪畫作品25幅,其中包含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吳湖帆、張大千等名家作品。張嵐說,海派書畫收藏重鎮還是在上博,但歷博有自己的特色收藏。“我們的展覽更著重展現海派發展變遷和社會環境,更注重畫背后的故事,以及海派書畫的成因。今后,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除常設展外,還會不斷組織臨時展覽。”
把上海歷史引入各專業博物館
截至2015年底,全市博物館總數達125家,其中行業博物館、民辦博物館眾多是一大特色。市文物局博物館處副處長施彤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上海行業博物館發展迅速,已形成國有為主,民辦、行業兩翼的博物館特色。不過,這些博物館相對分散,有些行業博物館也存在活力不足的情況,如何更好利用這些資源是個新課題。
歷史博物館新館的創新舉措,也許是一條解決之道。張嵐透露,新館將把上海歷史的宏大敘事引導到上海目前100多個專業館中。“比如要了解上海的紡織史,在紡織業總體敘述過程中,我們會建議觀眾到上海幾個紡織博物館去做進一步了解。又比如要了解上海歷史之根,可以到崧澤、元代水閘等一些遺址博物館去看看。”
這樣的展示方式將借助“網上博物館”來實現。張嵐說,展覽將通過技術手段,比如移動客戶端等載入網上博物館,指明相關展品位于哪個博物館。“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所有參觀者找到興趣點,更有針對性地到專門館去深入感受。”目前,網上博物館正在規劃中,將會逐步推進。公眾不僅可以在網上博物館看到展廳中未展示的文物,更重要的是,這些文物都有文獻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