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點鼠標,幾千公里外的內蒙古買家就下了荔浦芋訂單。對于荔浦縣馬嶺鎮克村村民韋宜麗而言,“電子商務進農村”為她的生活帶來想象不到的變化。2015年,她靠網上賣荔浦芋,一年純收入超過20萬元,家里翻蓋了3層小樓。
荔浦縣榮獲國家第二批、自治區第一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完成電子商務集聚區建設,引入阿里巴巴、樂村淘、京東等多家知名電商興建農村電商服務點,引進廣西首家廠家網商城020大型體驗店……去年以來,荔浦電商發展迅猛,傳統產業加速互聯網轉型,發展跑出“加速度”。
1“電商入村難”破題
荔浦人自豪的“加速跑”過程也伴隨著壓力。其中,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物流配送如何走村入戶,送到村民家門口?
荔浦縣工業和信息化局曾對全縣農村居民的網購需求做過調研,結果顯示,該縣農民網絡購物需求和能力不斷增加。網購的產品從書籍、服裝、化妝品等,延伸到了訂機票、訂酒店、買彩票等生活服務。但受制于成本因素,前幾年物流快遞企業布點最多只到鄉鎮,村民若想從網上購買商品,只能到鄉鎮物流點自提。
因為村級物流配送的不完善,韋宜麗一開始也吃過虧。“每公斤荔浦芋我在網上賣20元,1.5公斤包郵。”韋宜麗說,她沒料到寄出1公斤貨物的郵費是12元,而且物流公司還不愿到村里收貨,要她自己送到縣城物流點,“一單生意快遞費就占了大半,簡直做一單虧一單。”
農村群眾網購需求日益旺盛,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讓荔浦縣意識到電商進村迫在眉睫。2014年,荔浦縣投入100多萬元,對電子商務產業進行大力扶持和培育。2015年,提高對各類企業、個體戶、農村商戶在電子商務營銷方面的獎勵資金。
2015年8月,荔浦縣首家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示范點——花箕鎮鳳聯村烏石屯電商服務點正式營業,掀起該縣大眾創業、農村電商發展大潮。目前,荔浦已經引進、依托多個知名電商企業新建、改建120多家農村電商服務點,全縣144個行政村實現電子商務全覆蓋。有電商服務店借鑒農村“趕圩”模式,及時“收單”后,在每月6日、16日、26日集中送貨下鄉,村民不出村即可收到網購商品。
2 傳統產業走上新路
“我們借助100多個設立在荔浦的電商服務點,大量收購荔浦芋,然后依托自己的物流,將其運至全國各地的門店出售,既幫助農民解決銷售問題,又讓消費者買到最優惠的產品。”荔浦樂村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微微介紹,這種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動,不僅將傳統產品搬上網,也讓農民成為創業者,更緊密地參與其中。
現在,韋宜麗已經“承包”了本村和鄰村的上千畝荔浦芋銷售,每天要發200多份包裹至全國各地,但她想得更為長遠。“我正在和一家快遞談‘次日達’業務,頭天發貨,第二天就能到全國大部分地區。”她透露,這樣就能讓保鮮不易的砂糖橘也可以方便地“上網”了,她的網店也將越開越大。
荔浦縣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除了電商企業和個體網商的自發經營外,該縣還通過舉辦砂糖橘訂貨會,充分利用合作社、農產品流通企業已有的各地客商資源,著力打造荔浦芋頭、荔浦砂糖橘、荔浦馬蹄等農產品電商品牌,做好線上、線下市場宣傳和營銷推廣,為荔浦特產走電商經濟打下堅實基礎。
3 縣域電商前景廣闊
目前,荔浦縣已擁有100多家生產企業從事網絡銷售,通過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的建設,該縣農村的電商服務點覆蓋范圍不斷增加,各項電商便民服務內容得到初步應用。
荔浦縣始終堅持政府引導,將更多主動權交給電商企業。由電商企業自發地去建立電商產業園,為荔浦電商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氛圍和環境;也有企業積極成立行業協會,為行業標準化不斷努力。
3月28日,在荔浦縣荔城鎮荔柳路的電子商務集聚區,記者看到大樓的裝修已經進入最后階段。據悉,該商務聚集區規劃設計總面積5000平方米,內設辦公區、接待區、會議室、展示廳等功能分區,并為網商、電商企業提供2000平方米的貨物倉儲專用場地。電子商務聚集區將于今年6月建成使用,屆時,將有87家網商、電商企業入駐。
今年,荔浦縣將進一步加快電子商務進農村培訓體系建設,加快多個配套電子商務孵化基地建設,推進5個電商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力爭完成2個以上孵化基地投入使用,新增1000個以上的就業崗位為農村青年、返鄉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等實現入園就業和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