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自主品牌集體破局 “海豚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1月19日報道“歐洲市場,我們有計劃,會一個一個去攻破。” 愛爾蘭當地時間1月14日,上汽集團副總裁藍青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一天前,藍青松剛剛參加上汽大通愛爾蘭國家郵政車輛交付儀式。260輛大通V80一次性交付愛爾蘭國家郵政局,是自主品牌在歐洲的最大一次訂單。
政策采購訂單,對私人消費有很強的示范作用。愛爾蘭大單后,大通在歐洲市場繼續破局,英國市場的3000輛訂單也已敲定。
歐洲市場,向來易守難攻,對于自主品牌而言,僅技術門檻,就已望而生畏,而要在歐洲市場與國際品牌競爭,更需要技術、品牌的雙重突破。即便是國際汽車巨頭,比如通用,也是通過購買當地品牌——歐寶的方式,來獲得當地市場的占有率。
但是,在歐洲等主流國際市場的突破,對自主品牌提升規模效應和“中國制造”的口碑,具有重大意義,所以,如何開發歐洲市場,也成為自主品牌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的一道新課題。
自主品牌集體籌謀“海豚市場”
拿到愛爾蘭大單的上汽大通,并未高枕無憂。參加完郵政交車儀式的第二天,藍青松就匆匆趕往德國,為大通下一代發動機開發做準備。
海外市場對自主品牌而言對提升銷量和品牌有很大幫助,特別是能進入到主流的國際市場,還能帶動自主品牌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優勢。前期在對國際市場了解后,藍青松透露,上汽大通將重點打造澳新、歐洲、東盟、中東、南美五大國際市場。
進入主流國際車市,對企業而言,必須具備綜合能力,產品和技術都要過硬。在這些市場,自主品牌直接與國際車企競爭,在沒有實現當地生產之前,歐洲市場的稅收也非常高,乘用車的稅收超過40%,上汽大通的稅收也高達12%。所以,在產品上不具備足夠的競爭力,很難在歐洲市場站穩腳跟。此外,歐洲市場的法規升級很快,即便進入也不能有絲毫放松。
盡管入歐路途坎坷,但自主車企出口歐洲的愿望卻越來越強烈。“十年前到中國,自主車企幾乎沒有出口歐洲的想法。直到兩年前,我們才在中國找到了合作伙伴。”上汽大通愛爾蘭和英國經銷商Harris集團市場總監克里斯告訴記者,除了上汽大通,Harris正在與中國重汽和金龍汽車洽談合作,其中中國重汽將于今年在愛爾蘭和英國開賣。
在乘用車方面,除了已經進入英國市場的上汽乘用車名爵外,奇瑞、吉利等自主車企,也紛紛制定了入歐計劃。奇瑞計劃于2017到2018年之間做進入歐洲的準備;吉利也正在規劃將與沃爾沃聯合開發的車型輸入歐洲。
“歐洲市場技術門檻高,僅技術升級和產品改造的費用至少需要幾千萬,如果沒有銷量支持,根本無法收回投資。”克里斯說。這一點也得到奇瑞國際公司總經理何曉慶的認同。他認為,如果沒有量的支撐,進入歐洲市場的技術升級成本是巨大的,產品不可能有競爭力,這也是奇瑞不著急入歐的主要原因。
在自主車企看來,歐洲市場就是麥肯錫所提出的“海豚市場”,它市場容量大、利潤豐厚,但最難占領。因為這些市場的消費者,消費觀念成熟,對品牌忠誠度高,加之當地一般都具備成熟的汽車工業,所以“外來者”很難攻入。
自主車企之前的海外出口主要集中在國際的“土豆市場”和“雞肋市場”,但隨著自主車企整體技術升級,進入以歐洲為代表的“海豚市場”已成為必然。
借當地經銷商提銷量
“海豚市場”不僅對自主車企難進入,日本車企入歐也曾有艱難時光。據克里斯回憶,當初Harris集團引進日本商用車品牌日野時,消費者的態度也非常排斥。鑒于此,前期進入歐洲市場的自主品牌,基本都是之前與歐洲市場有一定淵源的。
比如上汽名爵和上汽大通LDV,在被上汽收購前,都是英國的傳統汽車品牌;吉利再次入歐,借助的也將是沃爾沃在歐洲的口碑和影響力;中國重汽進入歐洲的前提是,與知名商用車品牌曼進行了合作。
當然,這并非意味著沒有歐洲血統的產品,就無法在歐洲市場立足,但前期是,必須在當地找到有實力的經銷商。
以Harris集團為例,它從1942年起經營商用車,目前是愛爾蘭和英國最大的獨立商用車經銷商,主要銷售日野、五十鈴、依維柯和大通等商用車品牌,旗下直營和二級經銷網絡的觸角遍及英國與愛爾蘭。
“‘Made in China’我知道,但我相信Harris集團,我之前的車輛都是在他們家買的。”愛爾蘭消費者Keith Hendrick告訴記者,他之所以如此信任Harris,是因為該集團為其售出的卡車提供5年免費修理。另一名消費者Thomas Fitzsimons也告訴記者,“我并不知道我購買的LDV在哪里生產,但我相信Harris集團,因為我的上一輛車也是從他們家購買的。”
不過,能夠與歐洲主力經銷商合作,前提是要獲得經銷商的認同。藍青松透露,在進入愛爾蘭和英國之前,上汽大通不僅在中國市場連續4年保持高增長,在國際市場也已進入包括愛爾蘭、澳大利亞等41個國家和地區。Harris集團是看到上汽大通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個市場的良好表現后,才最終決定與大通合作。這加速了上汽大通進入歐洲市場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