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嘎嘣脆脆
有5萬粉絲的“知乎女神”童瑤,因為一個Dota賬號被扒皮。這個被塑造成“美女花店店主、復旦學霸、有青梅竹馬男友、先天患病但積極向上”形象的賬號,被證實是一個男性。而在幾個月前,“童瑤”用他的小號“ck小小”自編自演了一場女大學生無錢治病求捐助的戲碼,通過公布支付寶賬號,騙取捐款15萬元。
在童瑤詐捐事件被曝光后,知乎于上周四(1月14日)和周六(1月16日)發(fā)布兩次公告,表示已經聯系警方,并將相關信息反饋給警方。
知乎女神被扒皮
“童瑤”是在2014年12月26回答“青梅竹馬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中一炮走紅。
在該回答中,童瑤把人物形象初步塑造出來:是孤兒從小被好心人收養(yǎng),有一個青梅竹馬的男孩子對自己百般呵護,后來養(yǎng)父去世還好男孩子不離不棄,而自己也爭氣考上復旦又出國留學,最后有情人終成眷屬,開了花店當上老板娘。
這一回答在知乎上獲得5.8萬個贊,6777條回復。
童瑤以美女自拍為頭像,回答的問題大多集中在生活美好類的心靈雞湯,迅速積累大批粉絲,在其賬戶被刪除前累計粉絲59806人。
童瑤的騙捐開始于2015年6月12日。ID為ck小小(后被證實是童瑤的小號)提問“長期被疾病折磨,結束生命是最好的選擇嗎?”,稱自己是在校大學生,沒錢治病請求幫助,并在第二天公布了支付寶賬戶。在8月份,童瑤回答“人所能做到的最大的善良是什么?”時提到去看望了ck小小,“她告訴我短短數十天,她收到知乎上的很多捐款,你們猜有多少?6萬!我自己都不可思議”“知乎是個很有愛心的地方”。
但女神的形象在頃刻間瓦解。
2016年1月13日,有知乎用戶搜到“ck小小”這個ID,發(fā)現“一個先天心臟病的姑娘,一個手術失敗生無可戀的姑娘,竟然以dota中的(角色?英雄?沒玩過dota不太清楚)為自己的知乎ID”,進而其QQ、支付寶賬號被人肉出,被證實童瑤與ck小小為同一人,沒有患病且為男性。
至此,童瑤騙捐一事敗露。
知乎該擔責嗎?
事件在14日當天不斷發(fā)酵,有用戶呼吁官方接入調查童瑤一事。
當晚,知乎發(fā)布了第一次公告,表示已經聯系警方,在1月16日,知乎再度發(fā)布公告,稱“作為平臺方,直接報警是無法立案的”,“需要接受用戶委托來處理,具體立案上也有金額、歸屬地等等限制”,言下之意,知乎只能給警方提供信息,但無法報警立案,也做不了更多。
那么在這個事件中,除了“童瑤”本人,平臺方知乎需要承擔責任嗎?在新京報在今日刊登《揭穿“知乎女神”騙局,莫只靠網友火眼金睛》提到一個觀點:
應承擔法律責任的,還有這些網絡平臺。
按照我國《公益事業(yè)捐贈法》規(guī)定,只有“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事業(yè)單位”可依法接受捐贈,以私人、家庭或志愿者名義進行的網上募捐活動,并非適格的募捐主體。在現行《慈善法》,以及正在審議的《慈善法》修改草案中,均沒有放開私人成為募捐主體的口子。
騙捐事件不能總靠網友火眼金睛,對于網絡發(fā)布求助帖、微博勸募、淘寶義賣等活動,網絡平臺負有不可推卸的核實義務。
2014年12月,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促進慈善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鼓勵、肯定和支持網絡慈善。但該《意見》對網絡募捐進行了規(guī)范,要求廣播、電視、報刊及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應當對利用其平臺發(fā)起募捐活動的慈善組織的合法性進行驗證。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yè)促進司副司長郭玉強在解讀該意見時稱,“作為募捐平臺的網站要與募捐者共同承擔責任。比如說我有一個網站,有人到我這注冊,最后發(fā)生了詐騙,我是要負連帶責任的。并不是說它是虛擬世界想怎么著就怎么著,這是不行的?!?/p> 由此可見無論是該案件中的知乎,還是此前“在微博中虛構自己父親在天津爆炸事故中身亡,開通文章打賞功能以騙取捐款”中的平臺微博,均需要承擔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