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認為,鑒于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美元主導全球經濟金融的新周期開啟,美聯儲加息后,國際油價繼續探底以及國際石油美元大幅縮水也許是意料之中的事。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近日,國際油價再次下跌,全球經濟籠罩在新一輪的不確定中。國際油價繁榮周期結束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原油價格下跌將產生較大影響:一是對世界經濟產生正向拉動。據測算,油價每下跌30%,將拉動全球經濟增長0.5%;二是對石油出口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三是拉低全球CPI漲幅,加大部分經濟體通貨緊縮風險。
國際原油價格何以如此暴跌?普遍觀點是需求大幅萎縮,供給過剩。一方面,在OPEC內部,原油爭奪戰進行得如火如荼。OPEC成員國也將繼續與其他產油國爭奪市場份額,讓市場來決定油價。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進一步壓制原油需求。
此外,從能源替代的角度看,近些年,隨著美國“能源獨立”戰略的有效推進,以及“頁巖氣革命”溢出效應的重大影響,美國石油需求從升轉降,已經徹底扭轉了能源自給率下滑的態勢。
OPEC的價格戰已經持續了18個月,油價跌破了每桶40美元的關口。這一水平遠遠低于OPEC成員國需要的平衡其國家財政的價格。對于那些一半財源要靠原油出口的國家,這更像一輪變相的金融制裁。
目前,OPEC實際原油日產量約為3150萬桶,約占世界石油市場的三分之一。事實上,自2009年以來,OPEC國家的外匯儲備暴漲了60%至1.3萬億美元。如果算上俄羅斯等非OPEC產油大國,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2萬億美元。與此同時,這些國家的主權財富基金規模則擴大了80%,至4萬多億美元。國家油價暴跌直接導致石油美元財富的洗劫。
因此,本質來看,即便沒有新的能源替代以及全球石油需求萎縮,全球油價定價權也早已轉移。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以及本世紀初,由于石油美元的貿易結算機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權與定價權相分離,石油供給者卻不能成為定價者。石油與美元掛鉤的機制,也使美國擁有強大的石油定價能力,而且石油美元回流機制更讓美國獲得了巨大的資本利得。
據統計,當前國際市場流通的石油美元達1.4萬億~1.8萬億美元。而這些石油美元又以回流方式變成美國的股票、國債等證券資產,填補美國的貿易與財政赤字,使美國長期保持經常項目逆差和資本項目下順差的平衡。
多年來,OPEC巨額石油美元與東亞國家出口型經濟形成的大量商品美元,一起支撐著美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也由此構成了“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這樣一個穩固的資本流動循環,支撐了美國金融資本主義的超常發展。
石油美元的大幅縮水極大地影響了國際資本格局。石油美元循環的減弱,不僅意味著受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以及GDP增長都將受到負面影響,也意味著對新興經濟體大幅撤資。
鑒于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美元主導全球經濟金融的新周期開啟,美聯儲加息后,國際油價繼續探底以及國際石油美元大幅縮水也許是意料之中的事。(來源:商業見地網)
本文作者: 張茉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