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如何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發展,實現“養老錢”保值增值,成為業界和學界探討的熱點話題。在近日召開的中日個人養老金保險研討會上,與會人士認為,個人養老金制度將對個人養老安排產生重大影響,未來可擴大覆蓋人群。同時,日本在老齡化保障制度建立、老齡金融體系構建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加強交流對兩國應對老齡化問題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該研討會由日本國際協力機構中國事務所主辦,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進行學術指導。中日兩國研究個人養老保險的專家齊聚一堂,圍繞個人養老金制度與保險業的健康發展展開討論。
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院長王緒瑾表示,我國2022年開始實行的個人養老金制度,是完善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重要步驟。目前這項制度對繳費人群和繳費方式均進行限制,建議未來對制度進行優化,不僅滿足有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參加的要求,也能滿足靈活就業勞動者以及退休再就業的退休老人的需求,擴大覆蓋人群。此外,建議穩定資本市場。個人養老金規模的擴大,更有利于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而資本市場的穩健,也為第一、二支柱的資金增值創造了條件。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鄭秉文提出,第三支柱成功與否,覆蓋率是關鍵指標。他認為,中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實行的“EET”模式擴大覆蓋面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納稅人數量不多,參保人數少;二是沒有建立資本利得稅,激勵性受損;第三是非正規就業人數占比過高,沒有年金養老保障。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玉棟認為,稅優政策有助于擴大個人養老金的覆蓋面,高收入人群可用稅延額度降低實際稅率。同時,要兼顧公平性,輔之以普惠型產品,未來改革的重點不是提高所得稅的扣除標準,而是進一步擴大政策的受益面。
與中國相比,日本更早地進入老齡化社會。日本國際協力機構中國事務所所長佐佐木美穗表示,日本在老齡化保障制度建立、老齡金融體系構建、老齡服務業、老齡房地產業、老齡用品產業方面,積累了行之有效的經驗和模式。中日兩國均具有傳統東方文化特征,皆重視儒家思想和家庭觀念,社會價值觀念接近,在第三支柱商業養老金保障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對兩國積極應對老齡化問題,優化城鄉養老服務供給,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據了解,日本推出的個人免稅儲蓄賬戶計劃(NISA)與個人繳費確定型養老金(iDeCo),對于增加個人金融資產和養老儲蓄發揮了重要作用。
日本FinWell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代表野尻哲史介紹了NISA及其未來發展方向。他表示,日本引入NISA的目的在于增加個人金融資產并調整其結構,使大量現金存款向有價債券轉變,從而增強居民財富管理能力,助力資產積累。關于大家關心的NISA近期修訂問題,他認為重點在于對NISA進行根本性擴充,通過長期推行NISA及iDeCo制度,加強員工的資產積累,完善金融經濟教育體系,打造向全球開放的國際金融中心等,實現儲蓄向資產積累的轉變。
據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金子久介紹,iDeCo是私人年金制度的一種,處于日本年金制度的第三層。日本實施iDeCo,是因為在人口老齡化和企業年金覆蓋率不斷下降的背景下,需要為工作單位未設企業年金的企業員工以及個體戶提供與企業版繳費確定型年金同等的機會,二是讓設有企業版繳費確定型年金的企業員工離職后仍然能夠繼續使用繳費確定型年金。同時,隨著自主儲蓄和投資對養老生活保障的重要性日益增強,日本政府于2016年將個人繳費確定型年金命名為iDeCo,以提升公共認知度,隨后又于2017年進一步放寬參保條件,資金管理也得到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