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7月5日電(記者 韓婕)當下全球氣候治理和碳中和進程已經進入快車道,全球廣義上與氣候相關的各類資產配置總規模已達近50億美元,在全球資產配置中占比近四分之一。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此前測算,中國實現碳中和還需增加139萬億元的新投資,年均投資達3.5萬億元。由此可見氣候投融資對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作用。
作為綠色金融國際競爭中的重要賽道,氣候投融資目前在我國的發展情況如何?下一步要如何發展?5日,業內專家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與21世紀經濟研究院共同舉辦的“‘碳中和2060’與綠色金融論壇:氣候投融資與中國未來”上給出了分析解讀。
差異化是現階段推動氣候投融資工作的重中之重
(資料圖片)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處長丁輝認為,除了強調氣候投融資工作的“專業化”和“國際化”外,差異化是現階段推動氣候投融資工作的重中之重。丁輝表示,基于“雙碳”目標對氣候投融資的更高要求,要從四個方面提出推動氣候投融資發展的新路徑:加快建設國家氣候投融資項目庫,積極打造“政銀企”產融信息對接平臺,大力推動氣候投融資市場設施的高標準聯通;持續強化政策協同與金融創新,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打造統一的氣候投融資要素與資源市場;推進氣候投融資商品和服務市場的高水平統一;堅持市場主導,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和區域壁壘,不斷優化氣候投融資的營商環境。
丁輝表示,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時期,政府指導扶持、研究機構智力支撐、企業主動作為和金融機構保駕護航都尤為重要,多方形成合力,推動我國氣候投融資工作更快發展。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2月,生態環境部等九部委聯合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以此探索氣候投融資差異化的投融資模式、組織形式、服務方式和管理制度。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投融資專委會常委梁希建議,鼓勵金融機構開展投融資的碳核算,包括貸款和投資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氣候投融資在地方開展試點時,需要運用金融杠桿,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盤活相應資產。“比如企業拿到手上的碳排放權、CCER的資產能否進行抵押以形成更多資金來支持企業的活動,這些都是氣候投融資里面碳金融的一些工作。”
梁希指出,過去幾年我國在綠色金融方面已經做出了非常多的創新,幾個綠色金融示范區提供了多領域多品種的新產品,這些都為氣候投融資的地方城市試點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和借鑒。“其中包括與碳匯價值和碳排放權直接掛鉤的金融產品,碳足跡在綠金產品中的應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的應用。農業綠色保險、金融科技,還有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標準建設,都為開展城市氣候投融資試點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推動氣候投融資發展可以借鑒綠色金融發展經驗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認為,應做好氣候投融資和綠色金融的銜接工作,借鑒綠色金融發展經驗,推動氣候投融資發展。馬駿表示,綠色金融是大概念,氣候投融資是其中子集,占比接近2/3。未來在支持氣候投融資項目方面,還需要進一步開拓思路、創新激勵工具,來推動企業轉型和支持氣候投融資項目落地。
對于未來氣候投融資體系的構建,馬駿表示,至少要做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比較明確的標準,來界定什么樣的項目符合氣候投融資的要求;二是要做好披露和碳核算;三是需要支持氣候投融資的金融工具;四是政府要提供激勵措施,讓各種各樣氣候投融資項目能夠更容易地獲得社會資本。
自2020年提出“3060”目標以來,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陸續發布,全面布局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工商銀行現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殷紅就此表示,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血脈,金融業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助力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取得了明顯成效,綠色金融體系不斷完善、業務增長迅速,金融機構積極推進低碳轉型、環境信息披露和參與全球治理。建議未來金融機構應該率先垂范推進自身運營碳中和的相關工作、加強氣候風險管理、加強環境信息披露并積極參與綠色金融合作與交流。
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是未來氣候投融資的關鍵
對于未來的氣候投融資要如何發展,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市場研究總監魯政委認為“最為關鍵的是激勵約束機制的建立問題”。魯政委表示,“整個經濟要實現碳中和,必須達到五化,即資源的節約化、用能的電氣化、電力的綠色化、電網的柔性化、經濟的循環化。而這五化都離不開電力系統的綠色化。能源系統如果可以實現凈零排放,那我們距離碳中和目標就又進了一大步。大家需要高度關注電力市場的改革問題。”
“要實現碳中和,我們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目前仍然存在巨大資金缺口,所以在這個階段,氣候投融資在整個碳中和變革中占據重要地位。”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表示,要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工作,有非常多的、可推動的、長期的工作內容,實質性工作、強需求則來自于“雙碳”。這種穩定的政策信號會帶來很多新的實踐,這種實踐可能是區域性的或者全國性的,而在未來還可能更多是國際性的。
柴麒敏表示,產業、基礎設施以及生活消費方面都需要氣候投融資相應做出創新。現在已經在轉型金融、綠色金融實踐中做了一些探索,但未來會出現更多領域、更多工具的創新,包括新消費、新價值等一系列的投資方面。
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認為,我國的自愿碳減排市場可以結合我國氣候投融資發展,在整個碳中和進程中,發揮解決資產定價、風險管理、引導投資、穩定預期的功能。我國的氣候投融資應該借鑒國際市場的經驗,循序漸進地推出中國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推出中國的自愿減排交易產品,以促進中國的能源結構調整、促進中國的氣候投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