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國央行決定,對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隔夜、7天的常備借貸便利利率分別調整為2.75%、3.25%。央行表示,此舉調整旨在加快建設適應市場需求的利率形成和調控機制,探索常備借貸便利利率發揮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
央行表示,為加快建設適應市場需求的利率形成和調控機制,探索常備借貸便利利率發揮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結合當前流動性形勢和貨幣政策調控需要,決定于今日下調分支行常備借貸便利利率。
至于常備借貸便利(簡稱“SLF”)的作用,簡單來說,與存款準備金相當,都是補充市場流動性。具體而言,它的主要作用是滿足金融機構期限較長的大額流動性需求,是我國央行的流動性供給渠道,期限為1-3個月。
對中小行扶助之意明顯
“此舉意味著央行設定了利率走廊的上限,當市場利率觸及上限時,央行可及時提供流動性,平抑市場利率,此次特別提及針對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對中小銀行的扶助之意明顯。” 招商銀行總行同業金融總部研究團隊負責人劉東亮認為,有利于穩定市場對資金面的預期,避免資金利率的大幅波動,此前SLF利率較高,此次調整即是隨行就市的體現,也有引導市場利率下行的意圖,總體上利好債券市場。
劉東亮指出,目前已進入新老基準利率體系過渡階段,新的基準利率體系呼之欲出,但仍有待央行進一步明確,也是央行貨幣政策從數量型調控向價格性調控轉變的體現。
據了解,2013年年初央行創設了SLF工具,該工具由金融機構主動發起,金融機構可根據自身流動性需求向央行申請常備借貸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