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信工人在開挖光纜溝渠,背后是吳涇發電廠的冷卻塔與煙囪。徐曉林 澎湃資料
11月19日上午,國家發改委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5年度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8月底,中國7個碳排放交易試點累計交易地方配額約4024萬噸,成交額約12億元;累計拍賣配額約1664萬噸,成交額約8億元。
報告稱,中國正加快推進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截至2014年底,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深圳和湖北7個碳排放交易試點均發布了地方碳交易管理辦法,共納入控排企業和單位1900多家,分配碳排放配額約12億噸。試點地區加大對履約的監督和執法力度,2014年和2015年履約率分別達到96%和98%以上。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對此表示,中國目前施行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并不注重碳價格,而是要通過7個碳排放交易試點探索建立碳的市場機制。
解振華說,在碳排放權交易中,總量確定、配額分配、在交易之前如何核查交易量和排放量等問題都需要在實際的交易中確定。“排放量就是錢,所以要有非常確切的、科學核實的方法,現在這些問題的研究都在試點中進行。”
為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國家發改委于2014年12月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規范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和運行,并研究起草《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草案)》,建設并投入運行國家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把這些準備動作都做完后,應該說,建立全國統一碳市場的條件就比較成熟了。” 解振華稱,中國力爭2017年能夠開始啟動全國的碳市場。
9月25日,中美兩國再度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國將承諾到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繼去年年底中美兩國“里程碑式”的協議后,此舉將再度成為中國在促進溫室氣體減排、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一大步。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