簕山古漁村地處欽州灣西岸,利用村前的淺海沙灘開展文蛤等海產養殖項目是村民們主要的收入來源。據村支書李香山介紹,今年全村的文蛤養殖規模近3000畝,下半年預計產量超過2000噸,但10月中旬起,螺場內的文蛤開始出現大面積死亡現象。
記者日前在養殖處看到,退潮后,整個養殖場白茫茫一片,雙殼打開的死螺成片散落在灘涂上,不少文蛤只剩下空殼,有的螺肉則已腐爛。“據測算,截至目前,村里養殖的文蛤死亡比例已經超過八成,部分螺場的文蛤存活率不足10%。”李香山說。
“我們今年養殖了600多畝文蛤,投入螺苗逾25萬公斤,現在死亡率還在不斷上升,也沒有辦法挽救,很有可能面臨絕收。”簕山古漁村心喜旅游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心喜說,眼下正值成螺收獲季節,突發的死亡事件導致廣大養殖戶損失慘重。
在東興市巫頭村,記者也見到了類似情況。據受訪村干部介紹,巫頭村現有文蛤養殖戶96戶,目前95%的養殖場都出現文蛤死亡現象,各個養殖場的文蛤存活率不足一成。
“文蛤緣何突發性大量死亡?”采訪過程中,養殖戶們針對記者疑問講述了他們的看法。
李心喜說,依照其多年的養殖經驗來看,每年農歷三四月以及九十月為文蛤病害高發期,但往年死亡情況并不像今年這般嚴重,具體死亡原因仍是未知。
防城港市水產畜牧獸醫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針對這種特定月份文蛤死亡問題,當地曾組織專家進行了專門的病害監測,但貝類病害監測難度較大,尚未找到確定的病害原因,其治理和預防也是待解難題。“目前來看,季節氣候變化以及養殖密度等對文蛤養殖確實會帶來一定影響。”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當地的水產、海洋等部門已就此事展開調查,并采集了樣本進行送檢,具體的死亡原因還有待進一步檢測調查。
作者:徐海濤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