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倫敦11月11日電(記者鄧茜吳叢司)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董事長關建中日前在博鰲亞洲論壇金融合作會議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由于評級機構的評級結論關系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的貸款規模與貸款利率,要推動亞投行建設,評級機構的公平性不可或缺,而西方評級機制本身存在缺陷,應推動公平的評級體系建設,助力亞投行、“一帶一路”建設方面的金融互聯互通。
談到當前國際評級體系,關建中認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肇始于三大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標普和惠譽在次貸問題上誤判,危機爆發后人們對國際評級體系曾有反思,但對問題本質沒有足夠重視。他指出,以西方價值體系為核心的評級標準和評級市場的競爭性制度環境是西方評級機構在信用風險評判中存在的先天缺陷。中國發起的一些倡議和項目在這種評級環境中難免會面臨偏見。
亞投行候任行長金立群曾談到希望亞投行可以得到國際評級機構的公平對待,對此關建中認為,目前對主要多邊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美國三家評級機構給出的評級都很高。如果按照西方的評級標準,亞投行的籌建本身就是對國際評級機構公平性的一次考驗。
他說,西方評級機構發展到今天,已經和經濟、金融制度緊密相連,其對市場的影響力不可忽視。評級與世界經濟的內在聯系在于,評級用于分配信用資源,通過評級指標的高低給市場提供信息,資本就會沿著評級所指的方向去流動。如果一直按照西方的評級體系去評判全世界的市場信用和風險狀況,必然是不合理的,而且其問題也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暴露無遺。
在推動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不僅亞投行自身評級的公平性很重要,亞投行未來的投資項目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建設項目的評級公平性也很重要。基礎設施本身多對資金需求量巨大,在融資渠道上此前多依賴政府投資或政府擔保金融機構,要創新融資方式,就要先了解投資項目真實的信用風險。
在如何改善當前的國際評級體系問題上,他認為,首先不能盲目相信西方的評級體系,在中國推動大項目“走出去”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可以選擇具有科學理論體系和先進評級技術的中國評級機構參與其中,為其提供市場資源和創造通道,逐漸提高中國評級機構的影響力,從而提升中國的國際評級話語權。從中國經濟體量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而言,迫切需要改善當前在評級領域的弱勢地位。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