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更新,包括鳳頭麥雞(左圖)在內的多種鳥類在名錄上排名有變化,這些鳥在成都基本都可見。
彎嘴濱鷸。
鳳頭麥雞。
草原鵰。
棲息地破壞 成鳥類致危因素之首 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了2015年度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IUCN名錄”),共有24種鳥類調升為有滅絕威脅的級別(包括易危、瀕危及極度瀕危),涉及中國鳥種13種,其中包括草原鵰、鳳頭麥雞、紅頭潛鴨在內的7種鳥類,均在四川有過觀測記錄。
在眾多威脅因素中,因森林砍伐和替代種植經濟林、濕地圍墾等因素,引發的“棲息地退化和喪失”是受威脅鳥類致危因素之首,占所有因素的80.8%。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解焱表示,棲息地破壞直接或間接導致鳥類食物減少,從而影響種群及整個生物鏈,因此保護刻不容緩。
川西北高原留鳥數量減少成瀕危物種
“草原鵰算是川西北高原的一種留鳥,并不常見。2014年元旦,我到若爾蓋花湖觀鳥時,曾拍到過草原鵰,”成都觀鳥協會會長沈尤翻出一張照片,一只草原鵰展翅翱翔,羽翼豐滿,英姿煞爽。草原鵰是一種大型猛禽,體長為71至82厘米,體色基本呈褐色,主要分布在俄羅斯、蒙古、中國等地,在四川省甘孜州、阿壩州一帶偶爾也會出現它的倩影。
在這次更新的IUCN名錄上,草原鵰級別從低危變成了瀕危,這意味著這些年該種群大量減少。根據國際鳥盟(birdlife. org)的分析,草原鵰全球數量減少的原因是棲息地破壞,即草原農業化。
此外,人為捕獵也讓一些鳥種“遭殃”,例如盔犀鳥,從近危調升為極度瀕危。盔犀鳥頭骨被視為象牙代替品,每年約有6000只盔犀鳥遭到非法捕殺,數量急劇下降。
6種“升級”候鳥遷徙路過四川
在更新的IUCN名錄中,紅頭潛鴨、鳳頭麥雞、斑尾塍鷸、紅腹濱鷸、紅頸濱鷸、彎嘴濱鷸均為遷徙路過四川的候鳥。
《四川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鳥類數據庫顯示,1980年在南充曾有斑尾塍鷸的記錄,2005年廣漢市鴨子河出現紅頸濱鷸身影,2013年在宜賓記錄到紅腹濱鷸,2015年初在成都南瓜灘看到彎嘴濱鷸。
而紅頭潛鴨和鳳頭麥雞則屬于成都平原較為常見的候鳥種群。沈尤說,幾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在成都市區青龍湖、白鷺灣、廣漢市鴨子河等地,都能觀賞到紅頭潛鴨和鳳頭麥雞的身影,“鳳頭麥雞頭頂有一條細長的黑色冠羽,形象可愛醒目,此外它們喜歡集群,常常幾十上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很壯觀。”
【釋疑】
成都常見的候鳥為何也上榜?
根據最新的IUCN名錄,紅頭潛鴨從低危升級為易危,鳳頭麥雞從低危升級為近危。
那么,這兩種在成都平原常見的候鳥為何會“榜上有名”呢?國際鳥盟分析指出,盡管紅頭潛鴨的數量在某些地區較為穩定,但整體數量在減少,特別是在歐洲,22.8年間該鳥種群規模大約減少了30%至49%,主要威脅因素是獵捕、棲息地破壞、機械噪音等。
成都觀鳥協會會長沈尤表示,成都平原作為遷徙路程中的重要驛站,每年遷徙季節都有大量紅頭潛鴨和鳳頭麥雞經過,因此會出現局部集群的現象。
【提醒】
觀鳥時保持安靜 拍照勿用閃光燈
每年9月至11月是候鳥秋季遷徙季節,這期間將有大量的候鳥從北向南遷徙,到溫暖的南方越冬。候鳥遷徙經過四川的通道有3條,分為東線、中線、西線,均呈南北走向。東線主要是從陜西省南遷入境的候鳥,經川東沿著嘉陵江河谷,進入重慶、貴州境內;中線主要沿龍泉山脈,經成都平原,進入貴州、云南境內;西線主要從阿壩州,經雅安、涼山、攀枝花等地,沿橫斷山脈遷徙。
這段時間也是觀鳥的好季節,市民在觀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不穿顏色鮮艷的衣服,著裝盡量接近自然本色;2、盡量保持安靜,避免驚嚇鳥類;3、不用任何不當的方法驅趕或誘引鳥群;4、拍鳥時,請勿使用閃光燈;5、不為了觀鳥或拍鳥亂折花木,破壞候鳥棲息地及植被生態。
華西都市報記者肖茹丹攝影楊濤
入列“紅色名錄”的鳥類中國有這13種 草原鵰 (調升至瀕危)紅腰杓鷸 (調升至瀕危)大濱鷸 (調升至瀕危)角鸊鷉 (調升至易危)紅頭潛鴨 (調升至易危)白額鹱 (調升至近危)蠣鷸 (調升至近危)鳳頭麥雞 (調升至近危)斑尾塍鷸 (調升至近危)紅腹濱鷸 (調升至近危)紅頸濱鷸 (調升至近危)彎嘴濱鷸 (調升至近危)藍胸佛法僧(下調至無危)
科/普/一/下
近危:Near Threatened,簡寫“NT”,指物種保護現狀比較低,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有瀕危或滅絕等危險。
易危:Vulnerable,簡寫“VU”,指現存一些快成為瀕危物種的生物,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及在中期內可能有比較高的滅絕威脅。
瀕危:Endangered,簡寫“EN”,由物種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類活動或自然災害的影響,導致其野生種群在不久的將來面臨較高滅絕風險。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