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提出:從金融危機的教訓中,需要考慮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是否要做調整,3%的財政赤字率紅線(財政赤字率=赤字規模/GDP)、60%的負債率紅線是否可以反思調整(負債率=政府債務/GDP)。由此,市場人士認為這是為后期財政政策可能要擴大赤字規模的吹風。
那么,當前中國財政政策赤字實際情況究竟是什么狀態呢?
按照動態一年累計量的口徑,截至9月底,中國12個月滾動累計赤字規模達2.03萬億,已經超過年初預算的1.62萬億赤字規模(預算的財政赤字率為2.3%),相應政府財政支出中有12%是來自于赤字,由此按照預算法定的原則,意味著四季度需要將赤字規模壓下來,由此對于目前下行壓力很大的中國經濟而言,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另外補充一點,年中突破赤字,年終再把赤字規模壓回來的財政收支運行特點,在2012年和2014年均出現過。
那么,擴大赤字,實施赤字財政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赤字財政政策,其表現形式均一定時期的政府支出超出了政府收入,即政府在執行其職能時被迫通過舉債來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當然這種收入不能cover支出的狀態,有可能是因為預算安排不當造成的,也可能是政府的有意為之,這種有意為之的赤字財政政策,在教科書上被稱為擴張性財政政策,而在我們這兒,則叫做“積極財政政策”,為什么在我們這兒,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因為客觀上講,從1990年至今,除了2007年我們政府財政出現了1500億左右的盈余之外,其余年份均是赤字狀態,但是在上世紀90年后期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和本次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政府有意的擴大赤字規模,來拉動經濟,為了體現政府的這種主動作為,所以在我們這兒就被稱作“積極財政政策”。
然而政府天然就長了一雙“閑不住的手”,為此對于政府的舉債行為,就需要有個約束,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上文提及的“3%”和“60%”。實際上這兩個指標源自《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即1992年2月7日歐共體12國外長和財政部長正式簽訂的《歐洲聯盟條約》,根據歐元區穩定和增長協議,區內各國都必須將財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并且把降低財政赤字作為目標。同時,各成員國必須將國債/GDP的占比保持在60%以下,上述兩條成為其他歐盟國家加入歐元區必須達到的重要標準,隨后該標準就逐漸變成了國際公認的政府債務的紅線指標,尤其是國際評級公司在一個國家進行主權評級的時候,該指標很重要。
但是按照“赤字=政府支出-政府收入”的公式,赤字只是政府收支的一個結果,相應赤字財政政策含義變成了兩條:減少收入或者增加支出,當然兩條路徑各有利弊。例如,減少收入,一般意義上就是我們說的減稅,但是怎么減,給誰減,政府基本職能在收入減少之下如何保證等問題;增加支出,同樣也面臨支出方向在哪、資金使用效率如何保證等問題。因此,赤字財政絕不是擴大規模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