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互聯網大戰 銀行系能否擎住風控優勢
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15-11-06 15:13:43
伴隨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以及經濟轉型換擋減速,與部分傳統產業進入較為痛苦的去產能化階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互聯網+如火如荼,金融創新也層出不窮成為亮點。消費金融即成為當前互聯網+金融的一大“寵兒”,BAT,京東,蘇寧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布局,搶盡傳統銀行系和消費金融公司風頭。 近日,廣發銀行發布的《中國信用消費市場白皮書》透露,隨著中國消費市場的逐步擴大,2015年6月當月消費貸款在短期貸款中的占比上升到43%。白皮書預計,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未來3年將繼續保持爆發式增長勢頭。 當消費金融進入互聯網時代,面對互聯網思維神話,和互聯網企業“羊毛出在豬身上”的不講理打法,銀行系的前景并不被一些人看好。 通常,互聯網企業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屢試不爽,主要憑借四大優勢:跨界思維,流量導入,場景設計,生態鏈打造。以及三板斧打法:一,通過單點突破細分領域,搶占市場打開影響力;二,借助風險投資的資本優勢不計成本做大規模,聚攏用戶;三,靈活運用互聯網技術簡化流程,提升用戶體驗。 但對于市場而言,永遠不應該是單向和簡單復制即可成功的。具體到金融市場,面對來勢洶洶的白條、花唄,任性付等互聯網軍團。如《中國信用消費白皮書》所顯示:互聯網時代,消費者信用消費的意愿與消費安全感知度呈反向增長趨勢。風險管控成為信用消費的關鍵。因而對于銀行系而言,風控仍應該是其最大的法寶和最應該高擎的大旗。 首先,互聯網企業往往對于用戶群體審核有較為寬松的容忍度,為了沖規模簡化流程,對于壞賬率會有更高的接受度。但降低門檻是把雙刃劍,在方便客戶的同時,也增加了信貸違約風險。對于各國而言,金融消費者都被視為弱勢群體需要進行側重保護。同時對于金融企業而言,一旦出現問題引發市場波動往往“后果很嚴重”,因此,不等同于衣食住行等行業類別,盲目擴大用戶規模,無論對于企業健康還是市場穩定都沒有好處。 與之對比,銀行系多年形成的完善的審核制度和成本控制體系,更能體現其專業性和嚴謹性,為金融資產加碼安全鎖。以廣發銀行為例,近年來推出交易安全衛士,并首創持卡人主動參與風險管理的“交易開關”,實現了新增損失率及欺詐實損率的“雙低”。 其次,征信體系可謂消費金融發展的前提基礎。互聯網企業通過采集互聯網個人信息數據記錄作為信用數據主要來源,雖然是很有益的數據信息。 然而,通過《中國信用消費白皮書》看,對于第三方個人征信業務,超過50%的用戶擔憂會造成個人信息泄露,26.2%的用戶對第三方個人征信機構的權威性表示質疑,只有15.6%的用戶對相關業務持積極態度。此外,民間征信機構彼此并沒能實現有效的互聯互通,難以獲取綜合性全面性信息,信息壁壘仍然是巨大的挑戰?;ヂ摼W企業征信建設短板依然明顯。 坐擁顯著的風控優勢,銀行系如何能夠更換語言范式,讓風控招牌更加深入人心?如何切實升級用戶體驗,改進產品設計?而最迫切的是,面對互聯網企業的渠道和流量優勢,銀行如何重建符合用戶消費習慣轉變后的渠道,從而將自己的新產品新業務送達用戶?這些或許都將是決定未來消費金融互聯網戰場成敗的關鍵因素。(文/邱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