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昨日公布,國務院日前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這是我國在985、211工程基礎上,結合當前高等教育發展形勢,制定的新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規劃。為克服985、211工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復交叉”等問題,這次發布的總體方案,特別重視績效。方案要求,要“堅持以績效為杠桿。建立激勵約束機制,鼓勵公平競爭,強化目標管理,突出建設實效”,“創新財政支持方式,更加突出績效導向,形成激勵約束機制?!睆娬{績效導向、績效評價,出發點不錯,但是,有怎樣的績效觀,誰來進行績效評價,將直接影響績效導向和績效評價所起到的激勵效果。
目前對高校的績效考核,就存在諸多問題。我國當前對高校(領導)的績效考核,主要由行政部門主導,而考核、評價的指標,主要是一些“顯性”指標,具體包括學校發表的論文數、科研經費數、獲得國家成果獎數、入選國家科研計劃的拔尖人才數等,以前主要注重絕對數量,后來考慮到學校的辦學規模(教師數量),引入人均論文、經費、成果等績效概念,而為了獲得更好的績效評價,高校領導也就把指標任務下達給教師,要求每個教授每年要發表多少核心期刊(現在有的高校的要求是國際頂級期刊)論文,申請多少課題經費(甚至明確必須是縱向即來源于國家基金或政府部門的課題經費)。
眾所周知,在這樣的績效考核、評價推動下,我國高校近年來的科研取得十分突出的“成績”,在國際期刊發表的論文,顯著增加,而由于論文成果豐碩,北大、清華等高校已經在有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上躋身前50,可是,對于這樣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成果,國內輿論卻并不滿意,原因在于,過分重視論文發表數量的績效考核,導致教師普遍重視科學研究,而忽視教學不說,還使科學研究也變得急功近利,很多教授為完成績效考核指標,不斷填課題申請表格、參加各種課題答辯,根本沒有心思做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
這次發布的總體方案提出,“建立健全績效評價機制,積極采用第三方評價,提高科學性和公信度”。這是一個重要轉變,即要從以前由行政部門主導的對高校的評價,調整為專業機構評價,落實管辦評分離。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第三方評價,不從專業角度,建立專業評價指標,還是采用以往的課題指標、論文指標和成果指標體系,高校的辦學導向還是不會變,如果這種評價結果,還影響到國家對高校的撥款,那么,這次方案提到的“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將難以實現。畢竟,世界一流大學的根基是一流人才培養。在進行第三方評價時,要調整對高校的評價體系,要從重視結果,轉變為重視過程,從重視數量,轉變為重視質量,從重視科研,到科研與人才培養并重。(熊丙奇)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