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簡工博
今年上海已完成790項、2515場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保衛工作。近年來,上海年均舉辦各類大型群眾性的活動達3000場以上,去年萬人以上的大型活動約占總數的10%。大型活動是城市實力的展現,也潛藏著風險因素。
城市安全是整個城市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專家看來,目前正在制定的“十三五”規劃,應該把城市安全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也是其他國際化大都市科學規劃提供的經驗。
演唱會只管開場不管散場?
正研究設專門機構全過程監管
市民姚斐近日到奔馳文化中心看演唱會,地鐵下來有廣播告知信息,路面有安保人員疏導,進門必須安檢,連飲用水都不能帶入。然而演唱會一結束,一切仿佛“沒人管了”,地鐵關了、黑車坐地起價、大量觀眾在馬路上行走……“活動前有組織,活動后沒組織”的情況,在不少活動中都存在,誰來對此負責?
《上海市公共場所人群聚集安全管理辦法》已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按照規定,人群聚集公共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履行的具體責任,包括設置應急久遠設施和監控設施等;對沒有管理主體,但人群常常聚集的廣場、道路等公共場所,由區(縣)人民政府納入監測網絡,設立安全提示設施,發布預警信息。
據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長陳臻介紹,上海對全市范圍內易形成“大人流”、“大車流”的場所、區域開展梳理排查,并全面細致分析了本市重點區域有效物理空間面積、地形地貌和歷史人流數據等資料,測算核定最大承載量,并積累日常人流數據。
據悉,市公安局從加強對大型群眾性活動全過程、全要素的安全監督管理的角度出發,正在研究設立專門管理機構和充實專業管理力量的工作意見。
來多少人不確定,怎么管?
將分四個等級,采取針對性措施
“舉辦一場活動能吸引來多少人,受很多要素影響,我們申報時也經常不知道該怎么預估。”作為一家承接各類活動的公司的工作人員,楊欣常常不知如何申報活動人數:“同樣是擺攤,為民服務來的人多,推銷產品來的就少。”舉辦地點也有影響:例如在靜安寺下沉式廣場舉辦一次500人的活動,實際參與人數幾乎都會過千:“很多路過的人都會停下來看。”
活動內容的不同也影響著安全性。市人大代表厲明舉例說:“一些超市搞促銷,來的絕對人數雖然不同,可大多數是老年人,他們行動不便,聚集在一起同樣存在風險。”
一些市民希望,為確保安全,活動無論大小都備足管理力量。本市不少職能部門也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心力。以上海市公安局為例,盡管民警努力“以辛苦換平安”,但去年一年本市舉行的各種大型群眾性活動已經多達3222場,如果各種“不確定”的活動同樣“不惜警力”,既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也不是長遠之計。
市人大代表劉中民提出,大型活動要事先評估,不僅要有對人數評估,還要對活動性質、舉辦場地等各種要素進行積分,并確定統一評估組織,確保標準統一,也方便主辦方工作。厲明建議,上海可以嘗試通過地方立法,對大型活動中的安全問題明確、規范。
據了解,今后上海將建立分級管理機制,將活動分為四個等級,明確安保指揮體系,采取針對性措施。
大數據監測大人流是趨勢?
正研究建大流量人群綜合信息平臺
今年國慶期間,外灘的大人流監控首次起用大數據技術:一套“客流監控及預警指揮GIS 系統”利用手機發出的信號或WiFi接入情況來統計客流量;視頻監控自動識別技術則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辨別單位面積區域內人流量,繼而計算總的客流量。
盡管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監控“大人流”是大勢所趨,但市人大代表吳堅提出,在注重技術的同時,也要注重人的因素:“有很多風險源藏在細節中,技術未必能發現,但人人對安全負責,這些隱患就容易被找到。”
市人大代表金永紅認為,在運用大數據技術監測大人流同時,也應注重獲取信息后應急機制的啟動。丁建勇代表則建議加強城市公共安全數據庫建設,完善管理流程和機制。
據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邵志清介紹,經信委正在會同市公安局等相關部門研究大流量人群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借助大數據加強對重點區域人群聚集程度的分析和研判。此外,上海也在研究編制加快推進本市大數據發展的相關政策意見,推進多渠道采集并整合客流、交通、圖像監控、通信網絡、環境要素和水、電、煤氣等涉及公共安全的城市運行數據資源,切實提升對城市安全管理和突發事件的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金永紅認為,上海對城市“風險源”的分析必須要站在時代的前列:“現在的活動,大多數參加者是青年人。青年人求新求異,活動必然新、奇、特,也給我們監管提出新挑戰。”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