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以“經濟轉型與全球治理”為主題的2015新興經濟體智庫峰會暨第80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機構合作舉辦。來自國家相關部委、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28個省市自治區的專家,以及美國、德國、巴西、印度、土耳其、意大利、比利時、新加坡、泰國、韓國等國的智庫代表,在本次論壇上發表了各自的觀點。本版擇取其要,發表部分成果。
□魏禮群
當今世界新興經濟國家都面臨經濟轉型、提升經濟增長水平的緊迫任務。然而,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和水平不一樣,各國推進經濟轉型和經濟增長的做法與路徑必然也不相同。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正轉入發展新常態,轉型升級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
近兩年,中國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鮮明特點,是通過深化簡政放權改革和創新宏觀調控,加快市場化進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向中高速、邁向中高端水平,以實現更高形態、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一是簡政放權取得前有未有的進展。
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政府以更大的決心和魄力推進簡政放權改革,提前兩年多實現減少三分之一行政審批事項的目標。
目前,國務院部門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審批事項640多項;中央層面投資核準事項減少76%,境外投資項目核準除特殊情況外全部取消;工商登記實行“先照后證”、“三證合一”,注冊資本由實繳改為認繳,企業年檢制改為年報制;分四批取消 211項國務院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減少三分之一;中央層面取消、停征、減免42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每年減少企業和個人負擔近千億元。多數省(市、區)政府的行政審批事項減少40%,有的超過70%。
簡政放權改革有效激發了市場和社會活力與創造力。新增市場主體呈現“井噴式”增長,近兩年多時間,全國新增市場主體2000多萬個,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11萬戶,新登記企業中,90%是小微企業,96.3%是私營企業。各類社會組織也有較快發展。
二是在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中完善市場監管。
簡政放權是要把本屬于市場、公眾、企業、社會組織和地方政府的權力交出去,充分尊重它們的權利和發揮它們的應有作用,但放權不等于一放了之,完全撒手不管。簡政放權與市場監管都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二者不可或缺,不能偏廢。在簡政放權的同時,中國政府也著力創新和加強政府監管。
近兩年來,國務院確立了“放、管、服結合”的改革思路,強調搞好事中事后監管和優化政府服務。包括及時修訂相關法律法規,依法規范和整頓市場秩序,嚴厲查處經濟、金融、財稅領域違法行為,努力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政府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加強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開展網上服務,推進由“進多個門,辦一件事”向“進一個門,辦所有事”的服務模式轉變。
三是積極適應新形勢創新宏觀調控。
近兩年來,中國政府積極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
其一,確立了“區間調控”的宏觀調控思路,使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使經濟增長速度、新增就業、居民收入、消費價格等宏觀指標都保持在一個較為合理的范圍,把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放在調結構、轉方式、促改革上。除了重視對經濟“量”的調控外,還重視經濟“質”的提升,提出了提質增效、結構優化、綠色發展等一系列組合性的宏觀調控目標。
其二,實施有針對性的宏觀調控方式。在“區間調控”基礎上,采取“定向調控”、精準調控,對可能滑出合理區間的重要影響變量進行預調、微調,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針對性地實施“噴灌”、“滴灌”。
其三,創新宏觀政策工具。在綜合運用好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同時,注重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的結合,供給政策和需求政策的結合,總量平衡和結構調整的結合,長期政策和短期措施的結合。可以說,中國宏觀調控能力和水平明顯提升。
通過深化簡政放權和創新宏觀調控的一系列舉措,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第一,整體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十天前公布的數據,前三季度,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 按可比價格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6.9%,其中,一、二季度都增長7%,三季度為6.9%。雖然第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略有回落,但經濟整體平穩的基本面沒有變,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也沒有變。
在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復蘇不及預期、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還要看到,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在10萬億美元經濟規模基礎上取得的,是在高基數上的增長,現在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相當于5年前的1.5個百分點,相當于10年前的2.6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現在增長一個百分點的絕對量要比過去大很多。其他宏觀經濟指標也比預期的好。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新增就業1066萬人,已超過全年的預期目標。這主要是因為在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等改革舉措推動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情持續高漲。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4%,漲勢溫和。這些都顯示,中國經濟轉型中宏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第二,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取得新進展。從供給結構變化看,今年前三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而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了8.4%,占GDP的51.4%,比去年同期提高2.3個百分點。從內需結構變化看,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3個百分點。
從收入分配結構變化看,國民收入分配繼續向居民傾斜。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高于GDP增長速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快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繼續縮小。這些說明,中國經濟開始由工業主導型向服務業主導型轉變,由依靠過高投資拉動向投資消費協調拉動轉變。
第三,創新驅動發展勢頭良好。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一系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的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新動力、新經濟成長迅速。
今年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增速明顯快于整體工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4%,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4.2個百分點。“互聯網+”、智能設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綠色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信息、文化、健康、旅游等消費需求旺盛,新的經濟增長點快速形成。
總之,中國政府一手抓簡政放權,著力推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一手抓創新市場監管和宏觀調控,努力使政府發揮更好的作用,讓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和政府這只“有形之手”共同發力、協調并用。這對于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也是中國促進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經驗。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目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體制改革還處于攻堅期,結構調整正值陣痛期,動力轉換仍在過渡期。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改革,創新市場監管和宏觀調控,為經濟轉型和持續發展釋放更多的紅利、開拓更大的空間。
第一,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增強市場和社會活力。堅決把該“放”的徹底放開、該“減”的徹底減掉、該“清”的徹底清除,不留尾巴、不留死角、不搞變通。為進一步打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空間,國務院決定對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進行清理。
日前,國務院決定第一批取消62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年底前對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此類事項,原則上全部取消。同時,要全面推進負面清單管理。從2018年起,將正式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負面清單管理從自貿區擴展到全國,從外資擴展到內資,將有助于破除束縛經濟發展和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
還要加快市場開放,特別是服務業市場開放和改革,擴大電力、電信、石油、金融、文化、旅游、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市場準入。通過負面清單制度對一些重要服務領域的市場準入固定下來,形成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以更好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第二,進一步創新和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和維護市場秩序。要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監管和執法體系,把相關部門的監管事項和規則放到統一的監管平臺上,推進跨部門、跨行業綜合執法,并動員公眾、媒體等參與監督,形成“大監管”合力。要創新監管方式,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大數據監管系統,構建互聯網+監管模式,實現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互聯互通,打破信息孤島。加強對重點領域的監管,特別要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完善消費市場監管,推動建立服務業監管標準,全面推進市場監管的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
第三,進一步創新和加強宏觀調控,增強調控的科學性有效性。要繼續完善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堅持“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總量和結構調控結合”、“近期和長遠調控結合”、“間接調控和直接調控結合”等,及時完善調控政策,不斷提高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實效性。
近期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結合國有企業改革和價格體系改革,進一步采取減稅降費措施,減輕企業發展負擔。加大民生工程建設和公共產品投資力度,加強公私合作項目(PPP)的落地。貨幣政策總體保持審慎和穩健,加大定向調控力度,實施相機調控。要實施更有力的產業政策、國土政策,并使各項政策工具協同發揮作用。要著力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鼓勵運用高技術和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提高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端產品比重,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要主動加強與主要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宏觀政策協調和溝通,尋找利益共同點,積極參與多雙邊國際經濟合作,提升國際話語權,營造有利于國內經濟轉型發展的外部環境。在中國經濟體量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加強與國際宏觀調控的協調越來越重要。
我們相信,隨著中國全面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經濟轉型的發展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不斷取得更大的成效。
(作者系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董事局主席。本文是作者在第80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經濟轉型與可持續增長”開幕式上的講話)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