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評論(二)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有兩句話引人注目,一句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一句是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中高速與中高端的結合,恰如其分地表述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主要趨勢,表明了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的基本標志。
經濟發展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到中高速增長,并且作為新常態自覺加以保持,將促使經濟發展速度更加合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保持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長,在較短時間內就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轉變為中等收入國家。經過新世紀頭10年年均增速達10.48%的高速增長后,從2011年起經濟增速開始放緩,2011年9.3%,2012年7.7%,2013年7.7%,2014年7.4%。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中高速增長,既是對國際金融危機、出口市場壓縮的自動反饋,是對經濟失衡、產能過剩、消費乏力的正常反應,也是主動糾正高速增長帶來的高代價等不可持續問題的自覺控制。保持中高速增長,就能夠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且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
產業發展水平從中低端水平邁向中高端水平,并且作為產業結構的創新目標,將促使經濟結構更加優化。過去的高速發展,依靠粗放型模式,借助人口紅利,付出了高污染、高耗能、降低幸福指數的代價。目前,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占用大量的生產資源,積聚了經濟風險。同時不少高端產品或高端環節卻嚴重產能不足、依賴進口,如我國芯片90%要依賴進口,每年的進口額已超過石油。因此,傳統產業的企業兼并重組與生產相對集中勢在必行,生產的小型化、智能化和專業化已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經濟增長表面看是要素的積累、投入的增長,實質卻是資源優化配置、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高端水平是增長形態的跨越,從傳統增長形態到現代增長形態,從初級形態到高級形態。五中全會提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構建產業新體系,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等,這些深度調整都將促使產業發展水平提升。
經濟發展速度降下來,經濟發展水平升上去,這一降一升生動反映了中央對發展規律的真知灼見,是新發展理念的實際體現。保持中高端速度,邁向中高端水平,我國才能夠實現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中高速為中高端提供了空間、時間和潛力,中高端為中高速提供了條件、質量和效益。中高速與中高端的協奏共鳴,構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主旋律,必將成為走向勝利的新樂章。
(作者系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 顏曉峰)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