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投公司副總經理謝平解釋互聯網金融
搜狐財經 文/馬克
“不是監管意見造成互聯網金融平臺風險,是它們過去不規范,監管意見不出它們也熬不過這個冬天。”10月30日,在普惠金融CRO全球峰會上,吳曉靈在接受搜狐財經采訪時這樣表示。
吳曉靈是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曾擔任央行副行長,被認為是金融改革的中堅人物。
馬云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意是在中國沒有你不能做的事情,只有政府不讓你做的事情。意思是在中國做任何事情,最大的風險就是合規性。
今年7月,十部委聯合發布了互聯網金融監管指導意見,頓時監管風暴席卷了整個P2P行業。作為一個初生的行業,意見公布以后,有人驚呼80%的P2P平臺會因此倒掉。因為按指導意見,央行管互聯網支付、證監會管互聯網股權眾籌,銀監會管P2P,保監會管互聯網保險等,分門別類的把互聯網+金融涉及的各個行業納入了原先的行業監管部門的管轄之下,更重要的,是P2P平臺必須持牌才能做傳統金融業務。
3個月過去,P2P行業前景尚未明朗,但是對于十部委指導意見,無論是市場還是有關部門都有埋怨之處,市場認為對于一個創新事物,政府管的太多,有關部門則認為市場對指導意見的解讀太不到位。
吳曉靈謝平再解釋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
吳曉靈和原中投副總經理謝平在峰會現場再次詮釋了這份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其核心觀點有兩點:
第一、互聯網企業要做金融業務必須申請牌照。原因在于他們認為互聯網金融沒改變金融本質。謝平說,問題在于“金融體系如何容納互聯網金融”。“容納”這個詞用的很有深意,意味不管互聯網金融怎么搞,都不能跳出原有金融體系的“五指山”。
也就說,原有的銀證保信的金融體系業務,如果互聯網金融企業想干,那就向原有的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央行申請相關的牌照,獲得行政許可后才能干,否則你就不能干。吳曉靈在接受采訪時說道:“互聯網金融企業不能做資金池,這原本就是紅線。”
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小蕾此前也認為,互聯網金融只是一個平臺創新,在金融領域里只是把線下放到了線上,并沒有實質的創新。她認為市場對互聯網金融有很多誤讀。
第二、無牌互聯網金融企業只能做平臺。既然互聯網金融企業干金融要相關牌照,那許許多多沒有牌照的互聯網金融企業能干什么?在政府的定義下,無牌互聯網金融企業只能作為連接器和平臺,作為金融各個環節中的機構,連接各家金融機構。謝平特意強調了指導意見提出了“互聯網金融類機構”,這類機構是不需要牌照的,從事數據服務的,從事IT服務的企業,只要涉及互聯網金融,都是此類。
吳曉靈在接受搜狐財經時也表示:“互聯網金融沒有改變金融本質,覆蓋哪一業的就由哪一個部門來監管,剩下的就是平臺。”
為什么放過淘寶 不放過互聯網金融
過去的十年里,互聯網改造了很多傳統行業,顛覆了出租車行業和零售業。如果政府對所有行業都采取一視同仁的監管規則,那倒也讓人無話可說,可是十多年前,馬云先后創辦了阿里巴巴和淘寶,而當時的工商總局并未將線下零售的規矩同樣運用到了線上零售。
淘寶也沒有改變零售的本質,不過搭建了一個平臺,撮合了雙方的交易,當年工商總局大可讓每一個淘寶店鋪都像實體店那樣進行工商注冊和納稅。
許多人以為,正是工商總局的“網開一面”才有了電商的蓬勃發展,才有了淘寶的崛起,甚至讓亞馬遜和ebay為之側目的今日。
對于監管態度不一致的問題,吳曉靈說:“淘寶和金融不是一回事,金融涉及到公眾的錢,必須嚴格監管。打地攤就是一對一,無論在線下買賣還是線上買賣都沒有區別。而且淘寶有支付寶,是支付寶承擔雙方交易的風險。”
由此,我們大體知道為什么政府會對線上零售網開一面,而對線上金融嚴加監管了。在網上做生意賣的是自己的東西,而在網上搞金融則涉及到別人的錢。一個是私,一個是眾,想必這就是當前政府的底線。非法集資之罪遲遲不能廢除,想必也是這個原因。
但一方面,就業因素也是政府決策的一大考量。淘寶的崛起恰逢90年代末國企改制,轟轟烈烈的國企員工下崗潮,如何安置數千萬失業國企員工成了一個令人頭疼的難題。淘寶能夠解決就業,替政府幫了大忙。
現如今,政府也意識到互聯網金融能促進就業,謝平特意強調了指導意見中的原話:“互聯網金融對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和擴大就業發揮了現有金融機構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開了大門。”
政府肯定了互聯網金融的積極意義,只是,你做平臺沒人管,要想做金融,對不起,向監管部門申請牌照去。
反思金融的本質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的確是金融,值得思考的是,金融的本質又是什么?幾十年改革下來,中國的金融業依然是鐵板一塊,處于壟斷之下,傳統金融機構瓜分巨額收益是不爭的事實。原因何在?如何改革才是最合適的?
另外,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帶來了分享經濟的時代。分享經濟相比傳統經濟最大的優勢在于你可以把閑置的資源分享給他人,從而更有效的利用社會資源。如今你可以把自己閑置的汽車、房子、時間分享給他人。所以我們說Uber顛覆了出租車行業,Airbnb顛覆了酒店業。
社會生產的組織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集中式轉向了分布式,必然應帶來監管的變化。原來的監管體系是監管公司的,如今改為監管個人才是與時俱進的做法。
金融行業大概也不能例外,原來大家都跑到銀行,把錢存給銀行,再讓銀行統一發放到需要錢的部門。銀行成為了調動社會資源的中堅力量。而如今,你有閑錢,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隨時隨地直接找到需要錢的部門,而無需再通過銀行了,也就是說,社會融資的過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如今的監管思路似乎依然停留在過去。
不管如何,融360聯合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葉大清現場警告說,中國真正意義上的零售金融危機會在幾年內發生。因為中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企業和地方政府的高杠桿將加大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因為互聯網金融行業面臨監管政策不確定性風險和很多操作風險。多風險的疊加,金融杠桿和移動互聯網的網絡效應疊加,將產生化學反應,將會有黑天鵝出現。
這個冬天,有多少P2P平臺會倒下?答案并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算80%的P2P平臺倒下,在政府眼里,也不是監管的過錯。不讓你干的事情,你就不能干,倒下是你的無能或違反了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