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德意志交易所集團(下稱“德交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下稱“中金所”)在北京就共同成立合資公司簽署了三方股東協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見證了協議的簽署。
上交所理事長將出任首屆監事會主席
上交所稱,合資公司將命名為“中歐國際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G,簡稱“中歐所”及CEINEX)。合資公司在滬港通成功通車一年之際成立,體現了中國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決心和魄力。
據上交所介紹,中歐所定位于在歐洲打造離岸人民幣資產的交易和定價中心,滿足投資者對人民幣的融資和投資需求,打造綜合風險管理服務平臺,也是境內資本市場在境外的重要延伸和補充。
“中歐所初期擬重點開發證券現貨產品,用人民幣計價和結算,待條件成熟時再上市金融衍生品。首批現貨產品有望在11月18日于法蘭克福正式掛牌。”上交所相關負責人說。
根據協議,上交所、德交所和中金所將按照40%、40%和20%的比例,共同投資2億元人民幣合資成立新公司。公司總部位于德國法蘭克福,上交所理事長桂敏杰將出任首屆監事會主席,德交所集團首席執行官賈偉德(CarstenKengeter)擔任副主席。
將滿足境外投資人對人民幣證券產品需求
事實上,中金所的落地始于兩年前。2013年初,上交所與德交所高層提議在歐洲建立離岸人民幣交易平臺,之后中金所加入。經過兩年的研究和商討,三方合作方案逐步成型,并得到了兩國監管機構和政府的支持和認可,于2015年3月17日召開的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上正式對外宣布。
針對協議的簽署和合資公司的正式成立,上交所理事長桂敏杰表示:“中歐所的成立是上交所國際化的一次全新嘗試,是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又一重要標志。隨著中國和歐洲經濟的日益融合,相信中歐所將滿足境外投資人對人民幣證券產品的投資需求,在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交所國際化大事記】
2014年11月17日
“滬港通”交易機制正式發車。使上交所成為目前中國內地唯一一家交易機制連通境外市場的證券交易所。
2015年1月17日
上交所表示將有條件加快推進向開放型、綜合型現代交易所的轉型工作。
2015年5月26日
舉辦首屆“中國-中亞資本市場論壇”。
2015年5月27日
上交所、中金所與德交所集團正式宣布,將共同建設離岸人民幣金融工具交易平臺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2015年7月9日
上交所與德交所在滬舉辦“德意志交易所中國大陸市場數據簽約暨授權儀式”,距離雙方市場啟動數據合作恰一周年。
2015年9月21日
泛歐交易所宣布與上交所開展數據合作,在中國大陸推廣其現貨、衍生品、商品及指數數據。
2015年10月22日
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倫敦之際,中英兩國發布聯合宣言稱,雙方支持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就互聯互通問題開展可行性研究。 (記者金彧)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