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譚楚丹 深圳報道
在三季度的巨震市下,作為救市的“沖鋒隊”,券商第三季度自營盤業績引人注意。
截至10月29日,已有12家上市券商披露三季報,第三季度成為多家券商業績的“黑洞”,例如東方證券(600958.SH)第三季度凈利同比下降94.17%、海通證券(600837.SH)凈利同比則下降64.85%。
由于參與救市的券商承諾自營權益類倉位在4500點下不減持,自營成為業績最大變數。
一家參與救市的大型券商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三季度以來,公司自營業務浮虧10%左右。
在不減持的承諾下,券商自營盤如何調倉也成為市場焦點。
上市公司三季報顯示,截至10月29日,券商新進168只個股,其中中小創共79只,而持股行業則以化工、電氣機械、計算機通信居多。
自營成業績變數
28日,東方證券(600958.SH)發布三季報,稱7-9月合并凈利潤為0.35億元,但據7-9月的財務數據簡報凈利數據簡單加總,其凈利合計約為5.31億元,兩者相差甚遠。
對此,中信證券(600030.SH)分析師邵子欽推測,“可能是公司自營虧損處理方式變化所致。”
他表示,歷史上東方證券自營投資持倉比例和投資回報均高于同行。三季度末,公司交易性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合計規模798.81億元,較中期末增加213.54億元,其中包含64.61億元救市資金,2015年7月和9月,公司分兩次分別與證金公司進行收益互換參與救市。目前救市資金持倉采用成本計價,盈虧不對當期盈利產生影響,但7月救市之前公司持有自營頭寸承諾4500點以下不凈賣出,這部分市值波動將直接影響盈利。
同時,國元證券亦被券商分析師指出,其自營成為三季度業績的“拖油瓶”。
三季報顯示,國元證券前三季度凈利22.37 億元,同比增加137.27%,但第三季度凈利僅為3.50億元,同比增長4.18%。
中金公司分析師杜麗娟表示,公司業績符合預期,行業營收關鍵驅動指標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自營成為最大拖累。她表示,主要源于一方面自營持倉的提升,公司三季度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環比二季度增長32%至238億元。另一方面投資收益率的下降。三季度滬深300 指數下跌23.6%,估算公司三季度單季投資收益率-0.67%。
一家參與救市的大型券商人士向記者透露,三季度以來,公司自營業務浮虧10%左右,
“救市資金總量不能減持,沒有期指套保,現在操作手法是調倉換股。”
多名券商分析師認為,券商自營四季度將會出現止損回暖情況。
一家在7月初出資救市的華南券商自營部人士表示,“行情若能再往上走,就可解套了。四季度行情不應悲觀,但指數方面可能沒有大行情,主要做主題投資。”
上海一家小型券商并非是“救市券商”一員,其自營部老總告訴記者,公司以絕對收益考核,因此三季度以來主要做短線操作。他在8月底時預見到底部,進行抄底。“三季度以來還是實現了正收益。”
新進168只個股
截至10月29日,根據WIND統計,42家券商在第三季度合計持有306家上市公司股票,持倉總市值479.51億元。
三季度中,券商新增持168只個股,滬市主板60只,創業板有34只,中小板有44只,中小創與滬市主板各占46%、36%。
其中,萬科A(000002.SZ)、新日恒力(600165.SH)、魯銀投資(600784.SH)均有3家券商增持,僅是萬科A就在第三季度被券商增持合計8.68億股。
而在券商整體持倉中,根據WIND統計,中信證券共持股61只,持股總市值94.20億元,均居首位。
其中,中信證券重倉持萬科A 2.98億股;持有神州泰岳(300002.SZ)6520.77萬股以及東陽光科(600673.SH)5856.61萬股。值得注意的是,中信證券還增持萬福生科(300268.SZ)122萬股。
國信證券(002736.SZ)持股數排在第二名,共有41只,但持股總市值僅為35.59億元,排在第五位。截至10月29日,國信證券重倉中南建設(000961.SZ),持有3694.2萬股。
銀河證券總持倉市值僅次于中信證券,達62.23億元,但公司持股11只均為第三季度新增。Wind統計,銀河證券重倉萬科A 3.39億股;另持有東方航空(600115.SH)4558.03萬股。
作者:譚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