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財經訊)“現在調整人口政策已經遲了,但總比不調整要好。”10月29日晚,在面對搜狐財經記者的提問時,林毅夫這樣表態。

這一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在清華科技園講授新結構經濟學,數百人的會場座無虛席,嚴重超時,但依然難以阻止觀眾的提問熱情。
會上,林毅夫講授了他對發展經濟學的反思與重建感悟。與此同時,場外傳來了中共中央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的消息,公報的一大亮點是,時隔三十多年后,全面放開二胎的建議第一次被正式寫入,這意味著“只生一胎”的計劃生育政策將壽終正寢。
林毅夫表示,全面放開二胎對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調整應該是有幫助,因為現在人口自然增長率低于1.4%,已經低于人口替代率,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勞動力的供給越來越少。在這種狀況下適當調整人口政策是必要的。
林毅夫回顧了計劃生育的歷史,“首先來講在50年代有毛主席跟馬寅初的辯論。當時馬寅初主張限制人口,認為人口增長太快不利于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毛主席認為人多好辦事,70年代、80年代增加了人口勞動力,但在城市里面沒有辦法充分就業,所以文革期間還把大量的知識分子發配到農村里面當下鄉知青。”
“于是在80年代開始實行計劃生育。那個政策在當時是必要,因為我們沿襲了重工業發展,資本創造就業少,人口增加,沒有起碼的資本就不可能生存下來,在那場討論當中,似乎馬寅初先生的觀點是正確的,毛主席的觀點后來從計劃生育來講是受到糾正的。”
林毅夫認為,“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勞動力人口多是負擔是發展戰略的問題,如果發展按照比較優勢,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發展實際上是勞動力有效應用并且創造財富,比如改革開放以后最發達的地區是東部沿海地區,是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地方,并不是因為人口少自然資源多。”
“80年代當時計劃生育政策從當時的條件來講有它的必要性,我們今天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的,更何況已經出現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低于替代率,在這種狀況之下對人口政策進行調整,我覺得從作為研究者的角度來看是遲了一點,但是總比不調整還是好的,這還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政策。”
(本次講座是人文經濟講座第六期,由人文經濟學會主辦,搜狐財經作為合作媒體,清華大學道口貸提供場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