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曉玲
實習記者 周智宇 深圳報道
始于“互助基金”的中城投資向REITs又近了一步。
10月26日,上海中城聯盟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城投資)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正式掛牌,是國內第一家掛牌的“以房地產及相關新產業鏈投資見長的資產管理公司”。
中城投資始創于2002年,是由萬科、萬通、龍湖、建業、華遠等組成的“中國城市房地產開發商策略聯盟”成員企業發起成立,起初股東只有12家,13年時間成長為中國最大的專業類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目前有股東55家,累計發行基金超過50只,基金規模超過200億。
從圈子中駛出的航母
中城投資身后的股東,堪稱房地產界的豪華陣容組合,包括萬科、復地、萬通、龍湖、中糧地產等;而郁亮、任志強、馮侖、胡葆森等大佬,更是赫然出現在其本屆董事會、監事會名單上。
追溯到2002年9月28日,中城聯盟的12家投資人共同集資1億元人民幣注冊成立了投資(管理)公司——中城投資。
這家公司定位于做中國最好的“產業基金管理公司”,但究其本質,彼時的中城投資仍只是一家“普通投資公司”,業務是在創始股東間開展投融資服務,由項目經理對接單個項目,基金產品對應的標的都是基礎資產,融資性質是債權,而且是短期貸款。
這是“房地產基金1.0”時代,被稱作“圈子內的金融模式”。
經歷了幾番爭論,2006年8月,中城投資完成了從內部“互助基金”向公司型投資基金的轉型,用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體來做項目直接投資,通過篩選項目、項目投資、投后管理和退出,獲取合理回報。
但這也只是對1.0產品的延續。2009年,中城投資的管理團隊開始了2.0版組合投資產品的研發、設計,將不同規模、期限、收益項目組合在一起,降低單個項目帶來的不確定性,享受組合收益。
而伴隨著2013年《新基金法》允許證券投資私募機構發行公募基金,以及利率市場化改革啟動的利好,中城投資也迎來了它的3.0時代。公司改制為“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進化為一家金融屬性更鮮明的私募投資管理機構。
進入3.0時代的中城投資,卻面臨著毛利率的一路走低。數據顯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1-3月,中城投資的毛利率分別是61.64%、40.24%和26.79%。此番新三板掛牌上市,被中城投資總裁路林解讀為“為中城打開了通往新資本市場的大門,更借力再次完成中城發展史上的一個新飛躍”。
下個十年發力REITs
和其它房地產基金相比,中城投資可謂光環滿身:50多個股東中,有20家是上市公司;股東既可以提供項目源,同時多是中城投資旗下基金的投資人。在股權設置上,每個股東的股份比例都不超過4%,限制了單個股東對公司的影響。
2013年,路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中城投資將從此前主要投資于項目股權、增量業務,轉向投資持有型物業等權益類資產,包括REITs在內的資產證券化是中城投資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
對于其REITs產品設計,路林亦曾明確表示,將旗下包括上海浦東浦西商務中心區在內的幾個區域的寫字樓,約100億的總資產打包做成一個SPV(特殊目的企業)。
此次掛牌新三板,“以"REITs"為特色經營的投資旗艦”登上了中城投資的慶祝海報。
按照國際慣例,REITs絕大多數屬于公募基金,與中城投資的“私募資產管理機構”屬性相悖。業內人士指出,中城投資是指自身的“類REITs”模式,而不是“真REITs”。
事實上,國內探索REITs已久,但目前仍處在較為混沌的階段。
2014年5月,中信證券推出“中信啟航專項資產管理計劃”,首次嘗試在交易所流通,被認為是首單REITs產品。但因不具備良好的流動性、較低的投資門檻、產品的標準化等國外成熟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的特點,中信啟航并不被業內視作標準REITs。
在業界看來,國內運作REITs的環境依然不成熟,存在法律建設、上市交易和退出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稅收、監管、風險評估等方面也一直未得到改善。
2014年9月,央行、銀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要“積極穩妥開展REITs試點”,再一次撕開了REITs的政策突破口。
直到2015年6月,鵬華前海REITs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才成為國內第一只真正意義上符合國際慣例的公募REITs產品。
但或許,路林并未過多糾結在“類REITs”的問題上。他指出,在影子銀行、另類融資總額已經超過銀行融資的情況下,以私募基金為代表的市場化融資渠道大有可為。
他總結REITs形成所包含的幾個要素:能持續產生現金流的資產,且是一個資產包;把一組資產裝到SPV里;REITs經營收益要滿足社會平均回報。以此來看,中城部分產品已經符合這些要求。
對于掛牌后的發展,路林表示,新三板能給中城投資帶來雙重機會:一方面“可以實現新的定向增發、做市交易,包括轉板交易,幫助企業快速成長?!绷硪环矫妫氯鍨橹谐峭顿Y“提供了批量的股權投資機會,為資產管理機構新的業務類別提供了直接動力。”因此,中城投資將在新三板私募股權基金產品上“有更大的投入?!?編輯駱軼琪)
作者:張曉玲 周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