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太熱,不用工作,現在這對一些人來說或許是個好消息,而在30年后,這或許將成為一件麻煩事。近日有報告稱,在未來30年,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一些國家的勞動生產率下降25%。
高溫作業風險
這份由風險咨詢公司Verisk Maplecroft發布的報告稱,全球溫度和濕度在不斷上升,這可能導致不宜進行體力勞動的天數戲劇性增加。
“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溫度和濕度上升,很可能令超過安全作業水平的高溫天數增加,(在這樣的天氣下工作)可能導致頭暈、疲勞、惡心,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導致死亡,從而使得缺勤人數增加。”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引述該報告稱,農作物和家禽家畜也很容易受到高溫影響,引發糧食短缺、貧困和移民,而這些都是可能增加沖突和不穩定風險的因素。
該報告估算,當濕球溫度超過25攝氏度時會產生“熱應激”。所謂濕球溫度是指同等焓值空氣狀態下,空氣中水蒸汽達到飽和時的空氣溫度,焓值則是指空氣中含有的總熱量。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4年的氣候變化報告,過去30年中每10年的地球表面溫度都高于自1850年以來的任何10年,并稱在21世紀熱浪將“很可能”更加頻繁、持續時間更長,而在2016年~2035年間,地球表面溫度將會上升0.3~0.7攝氏度。
東南亞成“重災區”
根據Verisk Maplecroft的報告,經濟快速發展的東南亞經濟體將受到比較嚴重的影響,其中未來30年新加坡的生產力將下滑四分之一,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則預計將分別下滑24%和21%,柬埔寨和菲律賓則將下滑16%。
不少研究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增速視為未來幾十年中全球經濟增長之最,但上述報告警告稱,“熱應激”對該地區的潛在打擊被大大地忽略了。
“該地區很多國家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上的財政和技術能力有限,這可能會令一些投資者在意識到氣候相關風險增加時卻步。”該報告稱,泰國和柬埔寨等依賴農業、建筑和制造業的國家尤其易受打擊。這些國家的投資者可能面臨制造和醫療衛生成本增加,以及供應鏈斷裂等局面。
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也很容易受到影響,報告稱澳大利亞未來“熱應激”風險極大,美國、意大利和中國香港地區則被評為“高風險”。“雖然從理論上這些國家在勞動生產率放緩上更具彈性。”報告稱,但鑒于其經濟體規模,生產力下降和曠工天數大增可能帶來很大的影響。
作者:盛媛來源一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