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新時期新階段對農村“統分結合、雙層經營”基本經濟制度的有效補充和完善。2016年,大理州鶴慶縣被納入云南省率先脫貧摘帽的12個貧困縣之一。為幫助鶴慶縣實現脫貧摘帽,云南省財政廳將鶴慶縣納入2016年全省30個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縣之一,投入農村綜合改革資金1000萬元,指導幫助該縣“選準項目、科學規劃、依托龍頭、通力協作、注入活水”五步連發走活村級集體經濟“一盤棋”,實現85%以上行政村村級集體收入達2萬元以上,全面甩掉“空殼帽”。
一是選準項目,種好“試驗田”。
云南省財政廳根據鶴慶縣農村地理環境和發展條件差異,指導編制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在河谷區著力推進柑橘、葡萄等現代特色經濟林果種植,在壩區積極探索藕魚立體養殖、生態農莊等新型高原特色產業,在山區、半山區大力推進土雜雞、生豬養殖及蠶桑、鐵核桃種植等優勢產業,在大麗路沿線實施體驗式鄉村旅游項目,在集鎮試行農貿市場農副產品交易區、集體商鋪建設等項目,確保項目選擇符合當地實際、切合群眾意愿,將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發揮到極致。
二是科學規劃,下好“先手棋”。
緊緊圍繞鶴慶“泉潭之鄉”“民族工藝之鄉”的資源優勢,以及上鶴高速年底通車后鶴慶縣連接麗江、大理兩大歷史文化名城的區位優勢,將傳統藕魚養殖、生態農莊建設納入村集體經濟發展范疇,為鶴慶縣鄉村旅游快速發展搭好“鋪路石”;依托中船集團掛鉤扶持鶴慶脫貧攻堅工作、上海浦東新區對口支援鶴慶的契機,大力發展生態土雞養殖,組織開展鶴慶縣首屆旅游商品創意大賽、首屆地方風味美食大賽,建成首家“線上銷售、線下展示”電商平臺,全力提升鶴慶農產品知名度,逐步建起較為穩定的生態綠色農產品向沿海發達地區輸送的“直通車”,為全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推動力。
三是依托龍頭,扣好“產業鏈”。
在鶴慶縣六合彝族鄉松園村、五星村、西邑鎮西園村土雜雞養殖等七個試點項目實施過程中,緊緊依托重點龍頭企業——中寶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積極探索“村企聯手共建”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在金墩鄉磨光村種豬養殖等項目中,抓住縣政府與正邦集團簽署“30萬頭生豬產業鏈”的戰略合作契機,在確保企業有貨源、群眾有利潤、銷售有門道、技術有保障的同時,積極有效帶動地方家禽家畜養殖產業,促進農副產品發展,切實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較好地實現“技術入戶、農民增收、產業興村”。
四是通力協作,打好“組合拳”。
采取“縣級統籌、鄉鎮組織、村級實施、部門服務”的辦法,鶴慶縣縣鄉黨委、政府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作為抓基層黨建工作的重點,實行縣處級領導、縣級部門掛鉤聯系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縣項目制度,每位縣處級領導每年整合不低于5萬元資金專項用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由組織、發改、財政、農業等部門密切協作,做到責任細化到每個部門、時間倒逼到每一天、資金撥付到每個環節,定期召開推進會、現場會,扎實做好協調推進、督辦監察等工作,抓好扶持資金籌集、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土地流轉、資金監管等工作,打破部門橫向“壁壘”,建立項目整合溝通機制,形成合力。
五是注入活水,當好“助推器”。
在扶持村集體經濟試點縣項目1000萬元資金的帶動下,縣財政安排1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試點項目,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村集體經濟發展;將建設性經營用地、撂荒土地、生態環境中的未利用地等作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潛力資源,并將其牢牢掌握在村集體手中,在做實開發與保護并重、堅守生態環保底線的同時,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最大限度地盤活土地資源,采取土地流轉后折價入股到合作社或公司,或新建基礎設施形成有形的固定資產,與龍頭企業、種養殖大戶簽訂租賃合同“捆綁式”發展。由項目村組實施農貿市場交易區、生態農莊和體驗式鄉村旅游等項目,按利潤參與分紅,實現資源保值增值、確保群眾脫貧致富,成為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助推全縣脫貧攻堅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