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公開透明是現代財政制度的基本特征。近年來,山東省將推進財政信息公開作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有力抓手,不斷擴大公開范圍,細化公開內容,強化工作措施,切實增強財政透明度,以公開促規范、推改革、提效能。
一、從部分到完整,公開范圍不斷擴大。山東省委、省政府歷來對財政信息公開工作高度重視,去年省委常委會專門研究擴大預決算公開范圍問題。去年,省級財政全部公開了政府和部門預決算、專項資金、財政專戶資金、政府采購、績效評價等信息,集中公開了財政部門行政權力、行政事業性收費、涉企財稅政策、民生政策“四張目錄清單”,在全國率先實現財政信息“十公開”。對于每類財政信息,都按照積極穩妥的原則,盡可能擴大信息公開范圍,確保讓社會監督不留死角。
二、從籠統到具體,公開內容逐步細化。為更好地保障社會公眾權益,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在細化公開內容方面狠下功夫,讓公開事項更加清楚明白。比如,在政府預決算公開方面,2015年起,將省人代會批準的預算報告和報表全部向社會公開,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算全部細化公開到支出功能分類項級科目,2016年又將其中的基本支出公開到經濟分類款級科目,轉移支付按地區、按項目公開。部門預決算公開方面,2015年起,將財政部門批復的預算表格全部公開,完整地反映部門收入、支出、財政撥款、政府采購、“三公”經費等情況,并區分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細化反映支出功能分類和經濟分類科目。政府采購信息公開方面,在全國率先實行采購需求、采購文件、采購預算、采購結果、采購合同、履約驗收“六公開”,推動實現采購活動全流程公開透明。
三、從粗放到規范,公開方式不斷完善。為充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近年來,我們不斷規范財政信息公開方式,暢通公開渠道,豐富公開載體,確保各方面能夠平等、便捷、真實、完整地獲取財政公開信息。針對預決算報告專業術語多、內容難懂的問題,創新預算報告報賬方式,認真細致編寫預算解讀,通過政策解說、圖表比較等簡單明了的方式,清晰闡釋政策內涵,主動回應社會關切,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更方便地審議預決算報告,讓社會各界更清楚地了解財政的錢從哪來、花到哪去,助力“陽光財政”建設。為有效解決涉企財稅政策“多碎散”、執行效果不理想等突出問題,幫助企業全面了解、深入掌握、用活用好減負政策,對所有涉企財稅政策進行逐一梳理、分類“打包”,形成《山東省涉企財稅政策目錄清單》,作為政策指南自2016年9月底起在省政府、省財政廳門戶網站同步進行常態化、動態化公示,受到企業的廣泛歡迎。專項資金信息公開機制不斷完善,2014年制定《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推進專項資金公開提出明確要求。2015年又以省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省級財政專項資金信息公開暫行辦法》,進一步明確公開的范圍、內容、方式、渠道等,推進專項資金申報評審、分配使用、績效評價等全過程公開,倒逼專項資金規范管理和高效使用。2016年,首次公開“省級專項資金目錄”,將76項專項資金納入公開范圍,涉及金額794.04億元。同時,各部門也積極公開專項資金管理制度、分配因素和公式、申報指南、分配結果、績效評價等信息,保證公共資金始終在“探照燈”和“攝像頭”下運行。
四、從省級到全省,公開鏈條加速完善。在推進財政信息公開工作過程中,牢固樹立全省“一盤棋”的思想,切實加大對市縣的督導力度,著力形成工作推進的長效機制。在預決算公開方面,自2014年起,省級建立了市縣預算公開月報制度,并將各市及省直管縣預決算公開情況納入財政管理績效考評體系,進行綜合排名,獎優罰劣。2015年,專門制定了《市縣預決算公開考評辦法》,對市縣預決算公開工作進行考評, 積極推動市縣預算公開工作。去年,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山東省預算公開實施方案》,圍繞政府預決算、部門預決算、財政稅收、民生政策、政府采購信息、專項資金、預算績效、國有資產等8個方面的信息公開,對具體公開內容和細化程度作出規定,進一步明確了公開程序、范圍、要求,為全省各級各部門財政信息公開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據和重要遵循。通過各級共同努力,2016年,除涉密部門和信息外,省、市、縣三級包括黨口部門在內的所有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全部公開了政府預決算、部門預決算、“三公”經費預決算,實現了預決算公開全覆蓋。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健全財政信息公開工作機制,督促引導各級各部門按照“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的原則,以預決算公開為主線,完善公開程序,創新公開方式,強化公開措施,推動實現財政信息公開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加快構建透明陽光財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