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面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新建區財政加力增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發揮了財政杠桿作用,全力推動全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一、立足本位,調結構。該區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三連豐”,連續十一年榮獲“全國糧食先進縣”。在發揮現有農業優勢同時,牢牢抓住“南昌綠谷——兩區一廊”示范工程的契機,切實加快“國字號”南昌溪霞農業園建設。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引導農民合理規范流轉土地,積極探索開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集體資產股權。鼓勵“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方式,進一步調動農民積極性。大力實施“一村一品”、“雙帶”致富等工程,進一步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二、破融資難,添活力。該區財政巧用“財政四兩撥千斤”的方法,撬動社會資本到該區發展,發揮財政政策,積極開展“財政惠農信貸通”工作。截至2016年底,通過與銀行強強聯合向全區1300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休閑農業經營者和社會化農業服務組織等5類經營主體累計發放貸款達到3.95億元,有效解決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題,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增添強勁動力。
三、互聯網+,促發展。該區按照“引進來,走出去”戰略,通過互聯網+農業科研技術,把農村電商作為重要抓手,依托電商平臺點多、線長、面廣的渠道優勢,帶動農副產品銷售,真正讓電商下鄉,土貨進城,實現產銷對接。2016年該區積極推行了首批25家農村電商服務站集中開業,有效把該區地方農特產清明酒、藠頭、鄱陽湖龍蝦、螃蟹、干魚、大米、雜糧、花生油及咸蛋等地方特產走出去。下一步,該區計劃在全區農村開設200家農村電商服務站,真正讓電商走進千家萬戶,農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互聯網的便利,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