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宜黃縣財政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群眾關切,千方百計著力解決熱點民生問題。堅持“小財政辦大民生”的理念不動搖,財政再緊保障民生的力度不減弱,傾注真情實感,投入“真金白銀”,一年來民生支出達10.9億元,比上年增長20.9%。
一是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實施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及工資調整,進一步提高了行政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待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本生活、基本住房、基本醫療實現了全覆蓋;提高農村五保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政府安排資金開展勞動就業、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等就業工作,發揮就業指導引導作用,提高各行各業人才素質。
二是社會事業發展進一步加快。城鄉生產生活環境大為改善,投入1600 多萬元整治縣城小街小巷道路、美化亮化街道;投入9000萬元實施縣城污水管網建設;落實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支持教育信息化,新建水北小學、幼兒園緩解了縣城大班額現象,投入1100多萬元進行鄉村學校標準化建設,逐步實行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投入4000多萬元遷建縣中醫院醫技大樓,900多萬元改擴建130多所村級衛生所,方便群眾就醫;投入4500多萬元新建第三自來水廠,解決新區30000居民用水難問題。
三是強農惠農力度進一步加大。2016年全縣農業“三項補貼”資金發放3400萬元,比上年增長20%,城鎮低保、五保供養、臨時救助、農村危房改造等資金發放5709萬元,比上年增長10%,義務教育階段的寄宿生困難補貼、高中助學金、學前教育困難補貼、高考入學政府資助金等發放246萬元,較上年增長30%。
四是群眾文化生活進一步活躍。近些年來,政府投資修建了縣城華南虎廣場、卓望山森林公園文化廣場、白露洲濕地公園、青水灣公園等群眾娛樂活動場所,全縣有各種舞蹈隊22個,籃球、游泳、自行車、登山等體育協會15個。新建、改擴建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39個鄉村文化活動室、69個農家書屋等城鄉“三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2016年投入免費開資金130多萬元,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文化節站365天免費開放,滿足廣大群眾的需要,為群眾性文化活動提供便利。文化局組織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1500場次,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工程正在加快實施。投入110多萬元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活動,為紀念湯顯祖逝世400周年,中國杰出戲劇家湯顯祖的劇作《臨川四夢》之一“宜黃戲”和2014年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宜黃“禾杠舞”,歷史文化資源得到不斷發掘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