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寧市把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農業綜合開發的主要任務,將資金投入和項目布局向糧食主產區傾斜,項目區堅持以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農業、水利、林業、科技等措施綜合治理。2012年以來,海寧市農業綜合開發共建設高標準農田6.35畝,其中已建成4.75萬畝,畝均新增糧食生產能力32公斤,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實現糧食產量“三連增”發揮了重要作用。2015年開始實施以鎮(街道)為單一業主的管理模式,為適應改革新狀態,該市轉變工作職能,圍繞“三個提高”強化項目監管。
一、引入第三方檢測機制,提高監管科學性。通常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質量的監管,都是憑項目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根據目測來判斷質量的優劣,但這種方法因缺少科學的數據支撐,往往難于令人信服。為此,該市積極探索監管新機制,從2014年開始委托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進行第三方檢測。由于第三方檢測獨立于項目監管單位、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同時又有完整的檢測數據,所以檢測結論易為各方接受。如檢測結果達不到設計要求,則責令施工單位及時整改到位。從近三年的檢測情況來看,工程質量均達到設計要求。第三方檢測機制的引入,提升了項目監管水平,有力地促進了工程質量的提高。
二、引入“互聯網+”監管機制,提高監管時效性。對于涉及公共安全的農業綜合開發建設工程,為確保工程質量,保障工程安全,今年先擇橋梁工程為試點,借鑒“互聯網+政務”的思路,引入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對工程建設過程進行全程監管。通過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進行監管,在我省屬首次引入。該系統可24小時全程記錄工程建設的全過程,能實現遠程即時監控,并可保存30天的相關記錄。從應用的情況來看,采用遠程監控系后,可第一時間掌握工程進展,了解工程施工現狀,及時發現問題并督促施工單位整改,進一步提高項目監管的時效性,提升工程建設質量,加快工程進展。
三、引入監督員監管機制,提高監管寬泛性。由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點多、面廣,除項目監理單位、業主單位的日常監管外,今年還在2016年紅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探索建立項目監督員監管機制。通過聘請項目所在村老黨員擔任工程建設監督員,開展項目建設監督工作,從而建立一套社會力量項目建設監督管理制度。每個合同標段聘請1名項目所在村的老黨員擔任項目監督員。監督員選聘條件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做事公正、責任性強的老黨員。為保證項目監督員切實履行工作職責,專門制訂了監督員工作職責,舉辦了上崗培訓,并頒發了項目監督員證書。因監督員居住在項目所在村,本人也是項目受益者之一,關系到自已的切身利益,所以從自身利益出發也非常關注工程建設質量。同時監督員對本村情況熟悉,且項目建設地點在“家門口”,便于對項目建設進行日常監管。通過引入監督員監管機制,強化了項目監管力度,進一步提高監管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