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按照濟南市委、市政府關于“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的戰略部署,圍繞《濟南市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指標體系三年行動綱要和2016年目標任務》和《濟南市推進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若干政策》,市財政積極優化支出結構,多方籌集資金,創新支持方式,共安排5.5億元,主要用于工業技術研究院、科技金融平臺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知識產權、創新型城市獎勵、眾創空間發展、領軍小巨人金種子企業創新研發、科技人才、社會民生、科技扶貧、軟科學、海外孵化器建設、企業研發投入獎補、浪潮64路高端容錯計算機等項目,為濟南市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一年有勢頭”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財政科技資金管理改革,確保財政資金規范使用。一是創新項目立項評審方式,實行網上異地評審和委托異地專業機構評審的方式,保證項目評審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其中臨床醫學科技創新計劃采用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全權委托異地專業機構評審的方式,由異地醫學會組織專家進行評審。二是優化經費資助結構。積極探索股權融資、科技創新券等新型支持方式,提高償還性資助、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等方式的比重,尤其加大了后補助力度。三是做好科技云平臺升級,實現網上全流程管理,基本做到了網上申報、網上評審。四是加強立項項目管理,首次開展科技報告網上申報。
通過科技項目的實施,財政科技資金績效顯著:一是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拉動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全市科研經費投入增加;企業高水平研發中心數量增加。二是專利工作繼續全省領先。預計年底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0.5件,繼續保持全省首位。國家標準、國際專利數不斷提升。三是打造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打造出齊魯制藥、圣泉、沃德等在國內外創新水平領先的領軍、小巨人、金種子企業。四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新增優秀創新團隊20家,新增國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發展。五是打造產業創新發展高地。高新技術企業數實現突破性增長,預計凈增141家,總數達750家。預計年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3.63%,比年初增長1個百分點,占比繼續保持全省首位;“國家火炬濟南臨港智能機械裝備特色產業基地”正式獲批,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總數達到13家,分布在8個縣(市)區,成為推進縣域經濟升級的重要載體;擁有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26家,其中國家級8家,省級11家;加快泉城眾創空間建設,新增國家級備案眾創空間16家、省級備案14家,國家級備案總數達28家、省級備案達48家,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已與北京中關村中技知識產權服務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加快打造在全國領先的“評—保—貸—投—易”五位一體的科技金融和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六是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首批海外孵化器-濟南中德中小企業協同創新中心在德國斯圖加特正式啟動運行,已有浪潮、山大華天等14家濟南企業入駐,美國硅谷浪潮海外孵化器、博科海外孵化器已簽署協議,正在試運行。在芬蘭萬達市掛牌建立濟南—萬達產業合作辦公室,爭取明年上升為雙方合作的科技孵化器。七是科技成果造福民眾。實施臨床醫學科技項目64項,切實提高我市的醫療診斷和治療水平;實施科技精準扶貧。選派扶貧特派員對全市貧困村的農業生產進行技術指導,通過項目實施,培育特色產業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特困村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