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檢查作為財政監督工作的傳統“規定動作”和職能發揮的重要抓手,一直以來在財政監督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寧波專員辦按照財政部的統一部署和有關要求,在開展監督檢查過程中采取“四化”措施,來穩步推進監督檢查工作。
一、檢查模式統一化。專員辦轉型之后,由傳統的財政監督檢查業務轉向財政預算監管業務,各專員辦“各自為戰”開展監督檢查的模式,調整為由財政部統一組織開展檢查工作。檢查緊緊圍繞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財政中心工作,按照“精簡、精準”的要求,精選項目,精準發力,把全國各地專員辦檢查項目“遍地開花,各自為營”化整為“集中火力,重點擊破”。在開展檢查項目過程中,實現“七統一”,即“統一計劃、統一部署、統一方案、統一實施、統一審理、統一處理、統一公告”。通過統一檢查模式,統籌監督力量,樹立全國財政監督“一盤棋”思想,進一步強化監督檢查的“利劍”效應。
二、檢查程序規范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制度的剛性約束,檢查執行的過程和效率就得不到保障。在制度的“籠子”里,準確厘清權力和責任關系,樹立依法行政意識,嚴肅執法依規理念,把控檢查實施環節,規范監督檢查行為,切實將檢查的“七個環節”即“查前準備、現場檢查、與被查單位交換意見、編制檢查報告、檢查復核審理、檢查處理處罰、統一檢查公告”等納入檢查規范流程當中,每一環節緊密相扣,嚴格遵照《財政檢查工作辦法》、《財政部門監督辦法》、《財政部關于印發<會計師事務所監督檢查工作規程>的通知》等規定要求執行,在規定的職權范圍內,依法依規開展檢查工作。
三、檢查手段信息化。當前,以專員辦工作轉型為導向,緊緊圍繞財政改革與發展要求,以財政管理的科學化帶動監督檢查手段的信息化,創新檢查方式,提升檢查成效。依據部黨組和部內部控制委員會的要求,在制定《寧波專員辦涉企檢查業務專項內部控制辦法》基礎上,逐步構建以檢查對象名錄庫、檢查人員名錄庫、業務信息庫、會計監管信息系統以及檢查軟件小組作業版等“五位一體”的檢查業務工作平臺,實現檢查基礎資料、人員基本信息、檢查內容方式、內部控制等內容全覆蓋、數據全保留、過程全留痕,落實風險防控,固化監管職能。
四、檢查處理公開化。檢查處理將依照公開原則,不斷加強對檢查結果及處理的公開力度。從近兩年開展的檢查來看,財政存量資金檢查、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地方預決算信息公開以及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專項檢查等項目,都以一定形式、一定程度予以公開,或根據檢查匯總的數據對各地、各單位檢查發現情況進行評價打分,或在財政部官網及其它媒體報刊上予以公開通報,將檢查總體情況、結果以及處理處罰等內容公之于眾。對于嚴重違法違紀行為或者典型案例,予以點名曝光,并堅持處理事和處理人相結合,加大處理處罰力度,切實增強財政監督檢查的震懾力和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