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柏鄉縣南陽村的楊金全怎么也想不到,當了一輩子農民的他去年搖身一變成了一家專業合作社的股東和工人,不但能享受“分紅”,每個月還能再領2000元的工資。
“傳統扶貧模式都是將扶貧資金購買豬、羊、雞等畜禽發放到貧困戶,或者將扶貧資金直接發給貧困戶。”柏鄉縣扶貧辦負責人王彥峰介紹,由于貧困戶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自己發展產業比較困難,這種“撒芝麻鹽兒”式的扶貧方式只能幫助其暫時性脫貧,不能較好地達到預期效果。
“為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扶貧方式,增強扶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我們通過發展股份合作制經濟,釋放扶貧紅利,提高扶貧精準度,真正實現精準脫貧。”王彥峰說。今年以來,柏鄉縣積極拓展扶貧渠道,探索扶貧開發新機制,改變扶貧單純依靠財政資金“輸血”的老路,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按照貧困戶自愿、村委會審核、企業承諾等程序,實行“股份合作、保底分紅”的扶貧模式,讓扶貧款變股金、貧困戶成股民。
南陽村黨支部書記楊樹英介紹,把扶貧資金變股份,扶貧不再是簡單的“輸血”,避免了扶貧資金很快被“吃光用光”,實現了由“資金到戶”到“效益到戶”的轉變,增強了政府扶貧造血功能,保證了貧困戶持續穩定受益,實現了扶貧資金效益最大化。
據了解,目前該縣已安排財政扶貧資金198.72萬元,為539個貧困戶入股,帶動1000余名貧困農民就業,戶均增收2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