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縣委書記稱貧困戶“不感恩”需加強教育的話題引發熱議,有網友認為,身為黨員干部,就算受了多么大的委屈,也不能這樣發牢騷。出言不遜易傷人,過激言辭好似居高臨下,以施舍者的口吻談感恩,確實讓人費解。
精準扶貧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由政府主導,參與扶貧的人員,純粹是在執行組織有關扶貧的安排部署。由此可見,扶貧不是個人行為,這與民間志愿者的個人付出不一樣,精準扶貧完全是幫扶人員的分內工作,是職責所在。
正因為是組織統一安排去開展扶貧工作,更應多盡職責。黨的扶貧政策深得民心,落實好扶貧政策,實現貧困戶按期脫貧并且不再返貧就是目標,這就是幫扶人員的職責。盡職盡責,無愧于組織和群眾,又何必糾結貧困戶“不感恩”?
貧困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既貧困又看不到希望,所以,有一種觀點認為,扶貧需先扶志,幫助貧困戶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至關重要,這就需要幫扶人員與貧困戶之間建立信任,密切配合,心往一處想,才能做到勁往一處使。
要做到齊心協力,幫扶人員豈能高高在上?放下身段,尊重貧困戶的人格,在主動為貧困戶服務上遭遇貧困戶不理解、不配合的情況下,也不能方法簡單,態度粗暴,抱怨除了傷害服務對象的感情,對推進扶貧攻堅也不利。多做耐心細致的工作,講究方法方式,帶著感情方能做好扶貧工作,(黃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