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崛起的壯麗畫卷里,最耀眼奪目的要數分布在全省18個省轄市,91個承儲糧庫。這一座座環境優美、布局科學、整潔有序、現代化倉庫正是中儲糧河南分公司所屬糧倉。每座座糧倉的背后都灑下了中儲糧員工辛勞的汗水;每座座糧倉的背后都有中儲糧人的責任和擔當;每座座糧倉的背后都有國家和國人寄予中儲糧人關于生存和安全的殷切希望。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層高瞻遠矚,在時間剛剛跨入21世紀之時,做出一個重大決策: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儲備糧管理總公司。這是在中國人口即將突破13億人,欲占全世界總人口的18%,而全中國耕地面積只有20億畝多一點,遠遠低于全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大環境下做出的重大決策。更是從當時一些國家正在熱炒的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經濟學家、人口學家賴斯特·布朗所著的《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一書大背景下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布朗雖然不太了解中國的具體情況,預測有許多缺陷,但他所提出的觀點足以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布朗驚世駭俗的言論雖遭到中國政府、輿論的普遍反駁,但與此同時,中國也在靜下心來深深的思考著。
最高層的決策者不畏懼困難、不回避矛盾。他們從難點切入、從關鍵著手,將糧食儲備上升到國家戰略。
河南省做為全國人口第一大省,耕地面積大,是糧油生產大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素有中原糧倉之美稱。從歷史上看,中原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一部中原農耕史幾乎就是中國農業文明的縮略本。從現實來看,每十碗中國糧食就有一碗產自河南;每四個饅頭就有一個用的是河南面粉,這些都凸顯了中原在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地位。
隨著2000年敲響的鐘聲,成立中央儲備糧管理總公司河南分公司刻不容緩。一聲令下,剛剛組建后的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克服人員少、點多、線長、面廣的諸多困難,中儲糧人戰勝重重困難、夜以繼日奮戰在糧倉建設的第一線。
一座座標準化的糧倉拔地而起;一座座糧倉經過驗收合格即將入糧啟用……樸實純真的中儲糧人欣慰的笑了。
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將服務中原的糧食播種、糧食生產、糧食收儲的各個關鍵環節前移。服務農民播種優良品種,他們探索實行訂單農業的新路子。河南夏糧收購是全年糧食收購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來,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在夏糧收購之前就及時向農民提供國際、國內夏糧收購的價格、品種、數量的信息預測,讓農民掌握糧食生產和價格的第一手資料和信息。中儲糧河南分公司每當夏糧收購價格低于國家指導價格時,就及時啟動托市收購,充分保護了種糧農民的利益,有效緩解了糧農“賣糧難”。
2016年河南的小麥收割從5月下旬自南向北進行,由于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陰雨也隨之由南向北移動。全省連續遭遇陰雨天氣,造成部分地區小麥不完善粒,特別是萌動、生芽粒較高,這不僅增大了收儲工作難度,也影響了種糧農民的利益。
為積極應對收購難題,幫助種糧農民減損增收,中儲糧河南分公司調整工作思路、改變工作作風。將工作重心由庫內收購一線前移到小麥收購前沿,變坐等收糧為上門預約收購;對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小麥應收盡收,盡最大努力保證國家“惠農”政策落實到位;對不符合質量標準的小麥,主動開展延伸服務,盡最大努力減少農民因災帶來的損失,保護糧農利益。做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王鐵副省長在新鄉直屬庫和安陽直屬庫調研期間對這兩個直屬庫在夏糧收購工作中便民、為民、想民的一系列具體做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贊譽。
焦作直屬庫主動開展延伸服務,為售糧農民排憂解難,履行社會責任。用最好的服務、最真誠的幫助,贏得了售糧農民的滿意,讓農民交上了“放心糧”、“舒心糧”和“明白糧”,詮釋了中儲糧的企業責任,彰顯了中儲糧的央企風范。
開封直屬庫、駐馬店直屬庫等庫印制《致農民朋友的一封信》和《陰雨天氣如何收割和保管小麥》等宣傳頁和明白紙,通過各種渠道及時發到種糧農民手中,引導糧農對符合國家收購標準和不符合質量標準小麥要單收、單存,分類銷售。為使種糧大客戶和糧食經濟人的合格糧食能盡快銷售,這幾個直屬庫調劑正在使用的輸送機、扒谷機等設備免費借給糧食經紀人裝車。對收割未及時晾曬的糧食,將庫存的單管風機和離心風機借給糧食大戶進行通風散熱、降水,防止因保管不善造成二次損失。
三門峽直屬庫、許昌直屬庫、鄭州直屬庫、寧陵直屬庫等在糧款結算方面,推行售糧款“一卡通”結算系統。夏糧托市收購期間,轄區收儲庫點全部完成“一卡通”系統安裝并投入使用。售糧款“一卡通”,就是農民在售糧時,從進入收儲企業大門,到對其糧食進行檢驗、檢斤扣量、驗收入庫、回皮,然后支付售糧款全部通過一張卡完成。既嚴格執行國家政策,又切實方便農民賣糧,從根本上杜絕了過去的給售糧農民結算“打白條”現象發生。
平頂山直屬庫為魯山縣、葉縣的4家大型農業合作社提供售糧直通車服務,派出專業人員到點進行收購、儲存指導,對好糧采取直接集并方式運送到直屬庫,對不合格糧食主動聯系面粉加工企業收購。這種上門集中收購、上門貼心服務的舉措,減少了農民售糧成本,增加了種糧農民收入,受到了當地農民的歡迎。
新港直屬庫主動為農民交售的不符合國家糧食收購標準的糧食尋找銷售出路,積極聯系協調雪燕面粉、益海嘉里等多家糧油加工企業對超出國家收購質量標準但符合加工要求的小麥由加工企業收購,拓寬農民售糧渠道,減少農民因災損失,解決農民售糧后顧之憂。
鶴壁直屬庫、濮陽直屬庫、漯河直屬庫、永城直屬庫等庫嚴格落實小麥托市收購政策,切實保護種糧農民利益。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涂,治國之道也。”
千里沃野,萬頃平疇。“中原糧倉”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版圖中貢獻顯著、無私奉獻。中央儲備糧在“中原糧倉”真正成為安全糧、放心糧,中儲糧才能真正擔當起國家糧食宏觀調控的主力軍,確保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中有效的發揮穩市、備荒、恤農的三大作用。
“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不論是688年前的明太祖朱元璋,還是44年前新中國領導人毛澤東,都把糧食儲備看成重中之重。
近年來,中國糧食的生產、儲備和安全一直被國家放在戰略的重要位置。尤其是糧食的安全被視為國計民生。2015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3340.5千公頃,全國糧食總產量62143.5萬噸;河南糧食播種面積10267.2千公頃,河南糧食產量6067.1萬噸。河南的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總產量均占了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總產量的近10%。河南糧食生產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河南種糧農民貢獻顯而易見。河南在糧食安全的作用非同凡響,在承擔河南——中原糧倉的糧食儲存和保管的河南中儲糧人,更是責任重大、使命艱巨。奮戰在河南的中儲糧人默默無聞、日夜堅守著中原糧倉,他們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并書寫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民以食為天”。奮戰在河南的中儲糧人,在今后更加長遠的道路上,如何將“天下糧倉”—“中原糧倉”按照李克強總理的要求:我們過去要求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現在還要改革機制,做到買得進、存得好、賣得出,為國家安全做貢獻。中儲糧自我加壓提出集中體現在市場化、現代化和國際化上。實現科技綠色儲糧、智能化管理,中儲糧河南分公司正在努力做到管理的糧食品質最好,管理水平行業最好。
風生水起,海闊天空。藍圖繪就,未來可期。在全世界重視糧食安全的今天,奮戰在“中原糧倉”的中儲糧人必將繪就出更加氣勢恢宏的壯麗畫卷,定會奏出催人奮進的華彩樂章。
(本文作者:肖楠,作家、詩人、媒體記者。多年從事“三農”問題研究工作。多次走進河南各市縣、鄉村和中儲糧庫點,調研糧農和中儲糧庫在種糧、售糧、收糧和儲備糧的各個環節。并發表了大量正能量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