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深秋,平泉縣連云海社區的百畝精品蘋果梨園區內,紅通通、金燦燦、飽滿均勻的蘋果梨閃著誘人的光茫,飄著沁人的芳香。樹下,20多個村民戴著手套,小心翼翼地摘下蘋果梨,輕輕地放入定制的紙箱內;旁邊,打包裝車的工人將包裝好的梨箱子按號安放到車上。大家忙而不亂,喜笑顏開。
“在平泉乃至附近市縣,說起蘋果梨,大家首先就會想到連云海。”該縣農牧局駐連云海社區扶貧攻堅工作組第一書記崔玉奇告訴記者,“由于特殊的地理及氣候原因,連云海社區一帶生產的蘋果梨,個大、肉嫩、汁多、糖分多,入口甜脆,深受消費者喜愛。”
梨園的主人梁濱介紹,他的梨園占地約為100畝,“不施化肥,主要是普施牛羊糞、沼氣渣、沼液,然后在上面覆土覆蓋雜草、玉米秸,不但防止樹盆中滋生害蟲,而且增加了有機肥料。這種做法不但保證了果品天然、綠色、無污染的品質,而且可以使果品更可口鮮美。”正因如此,每年一到水果下樹的時候,遠近的客商、單位與零散購買者就會提前與他打招呼訂貨,果品供不應求。
問及今年的產量與收入時,梁濱眉開眼笑,“今年風調雨順,雨水多,所以產量遠遠高于往年,整個梨園的產量可達到5萬公斤,除去經營中所需費用,純掙10萬元沒問題。”他指著果園下的貨車告訴記者,他的果品基本上都訂了出去,現在就等著裝貨呢。
崔玉奇介紹,自駐連云海社區以來,圍繞脫貧,工作組幾經調查后,決定依據地方特色和優勢,并響應榆樹林子鎮政府“積極發展特色鮮果、做大做強果品市場”的工作思路,積極推廣果品種植,積極與農牧、林業、水利等相關單位的技術人員取得聯系,邀請他們定期到社區為果農進行技術指導。如今,果農技術和經驗都得到提升,果品的質量和檔次都上了一個新的層面,價格相比以前也提高不少。
社區書記劉學民告訴記者,在連云海這個貧困村,蔬菜、果品已占到了社區居民收入的90%以上。“現在社區內有三個大的果品基地,今年社區的水果總產量已突破30萬斤,其中兩個蘋果梨基地,一個蘋果基地,今年蘋果價格每公斤在4元以上,蘋果梨最高價到了每公斤7元。尤其是駐村工作組的幫扶和宣傳,讓社區的居民對擺脫貧困、發展特色產業走致富路充滿了信心。接下來,我們會圍繞特色產業發展這個主題,把果品產業做大做強,讓林果產業成為農民致富的搖錢樹,讓果品成為大家脫貧的‘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