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觀察網的報道,自9月21日各部委發布《汽車、掛車及汽車列車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以來,全國鐵路貨運運量大增。同時,公路治理超載30天,鐵路貨運迎來了漲價潮。“治超”之后,全國多條鐵路貨運運價出現上調。調價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最近一段時間鐵路貨運量明顯上漲。蘇州的一條鐵路線在“治超”之后,每周發送的集裝箱從10個增加到40個左右。
山東一條高鐵項目的采購負責人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治超”之后建筑材料總成本上長了2%-3%,而在整個工程成本中,建筑材料的成本占比超過60%。
在公路“治超”發布28天后,交通運輸部與公安部又聯合下發了《關于規范治理超限超載專項行動有關執法工作的通知》,對此輪治超的方向做了細小調整。按照這份文件,重量超載將成為此輪專項行動的重點,外形輪廓超限則另行部署整治。
預計調整之后的影響將在全國超過457.73萬公里的公路上陸續顯現。
于是很多人就誤以為,公路治理超載直接導致鐵路貨運運量上上升,價格上調。
而實際上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早在今年8月,也就是在“治超”一個多月之前,鐵路貨運量結束了連續兩年多的下跌,同比去年上漲了約1%。可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微小的增長,因為鐵路貨運已經連續下跌兩年多,能夠止跌表明經已濟企穩向好。而且最重要的是鐵路貨運量能作為總理觀察經濟運行狀態的指標,是因為鐵路貨運量幾乎不可能造假。
“治超”并非鐵路漲價主因。鐵路貨運漲價源于經濟向好,運量上升。
而交通部聯合各部委治理公路超載,出發點是對公眾的安全負責。因為平時,貨運公司,物流公司為超額利潤選擇鋌而走險,違法違規超載是公路運輸多年的頑疾,造成各種重特大交通事故,釀成人間慘劇。數據顯示,部分重大傷亡事故幾乎都與大貨車違規超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