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一輪城市規劃中,最好能把社區圖書館也考慮進去。”市民王先生絕對沒有想到,當初的一個小小提議會被正式采納。10月20日,十屆市委十三次全體會議審議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送審稿)》中,上海對于未來“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定位,已由最初的“宜居、宜業、宜游”,改成了“宜居、宜業、宜游、宜學”。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以下簡稱“上海2040”)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第四次總規編制,也是歷次總規編制中公眾參與力度最大的一次。在為期1個月的草案公示期間,共收到社會各界意見1810條。經逐條梳理后,共采納意見707條,解釋或在下位規劃中落實的意見有818條,作為參考的意見有285條。
“開門做規劃”,不僅是要讓公眾享受到好的規劃成果,更是上海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探索將國家戰略、上海實際與民眾期待相結合,實現共建共治共享,通過公眾參與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過程。
城市規劃,更關注以人為本
“‘上海2040’的編制啟動于兩年前,從那時起,就確定了全程‘開門做規劃’的編制模式。”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局長莊少勤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采訪時介紹,上海未來的城市規劃,要由單一的經濟導向為主轉變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在目標定位上,更加關注“人”的需求,將在上海生活、工作、學習、旅游等不同人群對于城市發展的愿景,真正反映和具體落實到規劃中。
與此同時,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城市生活、生產、治理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開門做規劃”也是現代技術進步帶來的客觀要求,是“用戶思維”的具體表現。只有盡可能調動社會各界資源,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讓公眾參與成為政府決策的推手,才能讓規劃“不僅內容好,還能落實好”。
從2014年啟動編制至今,“上海2040”共經歷了3輪公眾意見聽取,2014年11月的愿景調查結果顯示,開放、關懷、綠色是上海市民尤為關注的三個方面,這為“上海2040”中確立上海2040年建成創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態之城的愿景打下了基礎。
市民對增加社區圖書館的建議,讓規劃編制團隊意識到,未來學習、教育在社區,乃至城市創新發展中的重要性會越來越突出。因此,在“上海2040”中增加了“宜學”的概念。今年8月至9月“上海2040”公示期間,有關上海城市性質、人口規模、區域協同、城鄉體系、綜合交通、公共服務、住房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內容,引發了公眾較高的關注度,這也正是下一步上海將進一步深化實施細則的重點方向。
科學布局,提升公眾參與效率
“100個人心中,有100個未來城市”。規劃之門向公眾敞開了,但如何讓最有價值的意見建議浮出水面,提升公眾參與的效率,需要科學的布局與方略。
“上海2040”根據規劃的不同階段,分別采用了戰略專題研討會、概念規劃設計競賽、問卷調查、論壇交流、線上線下公示等多渠道公眾參與方式。“城市規劃不能只是一份技術方案,而要充分體現出作為城市基本公共政策的屬性,因此,公眾參與的結構要更注重公眾的代表性和科學性。”莊少勤表示。
一支經過多方遴選,由3名權威規劃界前輩、6名人大代表、6名政協委員組成的“公眾參與咨詢團”,全程參與規劃編制,成為本輪規劃編制中的亮點。咨詢團成員為具有經濟、文化、社會等不同專業背景的公眾代表,并兼顧了年齡、職業和生活特點,如殘障人士代表,以充分體現公眾參與的代表性。
專家決策咨詢隊伍也進行了擴容,本輪規劃編制搭建了開放式的咨詢平臺,建立了由4名“核心專家”、30名“咨詢專家”共同組成的多領域專家顧問委員會。在更廣范圍內,針對城市發展和市民關心的熱點難點,還組成專題專家咨詢隊伍,進行專項研究。
廣開渠道、海納百川,一些國際化專業機構的參與,更提升了本輪規劃編制的國際視野。人口是此次總規編制過程中公眾始終關心的核心問題。“上海2040”強調,彈性應對人口問題,注重優化人口結構和布局,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環境等方面明確應對策略。一個知名專業機構則關注到“上海2040”以城市群應對人口增長的壓力,稱其體現了東方智慧。
動態維護,公眾意愿落到實處
昨天通過審議的“上海2040”(送審稿)共有8個章節,細心的市民還會發現,其第八章題為“規劃實施保障”,明確要強化規劃的實施政策和實施機制,有效保障城市總體規劃的實施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在描繪未來城市愿景的時候就考慮到了規劃的落地。
“明確的實施機制,是本輪總規的重要特點,未來還將有一批依據總規制定的實施文件出臺。”莊少勤說。“上海2040”完整成果包括3個附件,分別為專項規劃大綱、分區指引、行動規劃大綱。從實施性層面上,按系統、分區、時序維度構建總體規劃的管控體系。“市民提出的有效意見在下位規劃制定和實施過程中也會吸納。”
在“上海2040”公示中,不少市民對具體項目提出了建議,如軌道交通選線選址方案等。在昨天的審議中,市規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意見將陸續在此后的專項規劃中加以吸收采納。有關部門將編制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專項選址規劃等下位規劃,并作為項目實施的依據。還有市民關心的區區“斷頭路”打通問題,相關部門也正在配合市交通委開展道路規劃方案深化完善。
有一些實施文件,在總規編制期間就已經開始著手制定。如:10月18日上海出臺的《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就旨在優化街道的公共空間功能,加強街道空間人性化環境設計,促進城市街區生活品質的提升。這來源于前期多位公眾參與咨詢團成員和境外咨詢機構負責人的建議。他們提出:目前上海非機動車道路建設嚴重不足,步行、騎自行車不安全,要重視慢行系統和綠道系統,加強公園、開放空間之間的連接性,通過步行和騎行系統,使街道更加適宜步行和騎行。“上海2040”的城市愿景已在實踐。
莊少勤還介紹,為確保規劃意愿落到實處,將通過城市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城市發展戰略數據庫(SDD)等體系,為城市建立實時“體檢”制度,動態監測、評估規劃的實施狀況,及時對規劃進行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