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次學習會轉化成生產力”
梳著七分頭,穿著整潔的西裝,外形儒雅的張欣園往金融機構林立的浦東陸家嘴一站,就不禁讓人把他與那些時常出現在美劇中的華爾街精英們聯系起來。
很多與張欣園熟識的同事們也樂于這樣介紹張欣園:“這位是我們中國自己的銀行家,中行的專家型人才。”不過,這時候張欣園總是很謙虛地表示:“我只是一個稍微做了一些事的金融從業人員,銀行家還是我繼續努力的方向。”
殊不知,這位已被同行公認的專家型人才在18年前剛加入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時還只是一位在金融方面有很大“短板”的外貿英語專業畢業生。“在商業銀行工作所需要的很多知識儲備都來源于實踐。”張欣園用一句話概括了自己從“菜鳥”到“專家”的成長之路。
與中國貿易金融共成長
“我發現自己在大學里除了提升了一定的學習能力,所學的知識對我將要從事的工作并沒有多大用處。”張欣園回憶起剛畢業時的場景,笑說當時的自己有著與很多現在的應屆大學生們相同的困惑。
雖然自己專業知識不夠,但自己所工作的中國銀行上海分行貿易金融部卻為自己提供了很多機會去學習。
貿易金融在中國加入WTO之后的十幾年中得到了快速發展,張欣園也因為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抓住了與中國貿易金融一同成長的機會。
專業能力贏得同行認可
談到張欣園強大的學習能力,曾經或現在與他共事過的同事都很是佩服。中國銀行上海分行貿易金融部主管李韶華說起一次與張欣園合作的經歷時不禁感嘆:“他帶著我們不斷學習,用3年時間就走完了外國同行們大概要花10年才能走過的路。”
李韶華清晰地記得有一次在與一家外資銀行的銀團會議上,雙方就一個核心條款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當時張欣園有理、有力、有節地闡述了我行的觀點,從中資銀行的角度提出適合中國市場大宗業務特點的建設性意見。”最終,中國銀行所提出的意見獲得外國同行業的采納與認可,憑借專業能力成為牽頭該銀團的首個中資銀行,并獲得國際權威雜志評選的年度最佳貿易融資方案獎。后來,世界500強企業紛紛伸出的橄欖枝也都是對張欣園那份專業能力的肯定。
“辦法總比困難多,市場永遠有機會。”這是張欣園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認為,自己的學習轉化為生產力有運氣成分在里面,“因為不是每一次學習研究都會有結果。但我們需要有足夠的敏感性,也要肯學,這樣總有一次學習終會轉化成生產力。”
勤奮賣力成為身邊榜樣
18年來,部門同事只要在周末午后路過辦公室,很大概率上都能看見張欣園獨自一人在辦公室里埋頭鉆研業務,而加班的夜晚更是數也數不清。
2008年9月,張欣園加入中國銀行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當中,一直到2009年7月6日全球首筆人民幣跨境業務正式啟動,全程參與的他一直都在為啟動籌備工作而緊張忙碌。李韶華清楚地記得,就在啟動儀式的前夜,當張欣園反復核對完首筆業務的各項數據和操作流程后,已近次日凌晨。
“結束核對工作后,張欣園又馬不停蹄趕到啟動儀式會場,對現場準備工作事無巨細地一一檢查,生怕遺漏了任何一個細節。”李韶華說,“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當時他應該已經十幾個小時都滴水未進,粒米未沾了。”
張欣園覺得勤奮很重要,但自己的高效還來自于團隊的配合:“如果一開始我的想法無法被同事所接受,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條古訓所傳達的思想也是張欣園所堅持的“嚴謹、專注和堅持”,如今已成為他所領導團隊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