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活動區與以前說的中央商務區有啥區別?”“擴容到家門口的城市副中心,會給生活帶來什么改變?”“冒出來那么多新名詞的郊區城鎮,能提供實實在在的新體驗嗎?”“咱們天天遛彎的社區,未來會變成啥樣子?”……《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公示后,記者帶著市民的種種疑問,采訪專家、進行實地探訪,了解到諸多新概念、新理念背后的深意,對上海城市發展有了更多暢想和期待。
中央活動區
更具有中西融合的文化氣質
翻看《規劃草案》,會發現這樣一個新提法——中央活動區(CAZ)。
這是一塊有著98平方公里的區域,以黃浦江為軸,向浦江東西兩岸延伸,包括小陸家嘴、外灘、人民廣場、南京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豫園商城、上海不夜城、世博—前灘—徐匯濱江地區、徐家匯、衡山路—復興路地區、中山公園、蘇河灣、北外灘、楊浦濱江(內環以內)、張楊路等區域。從地圖形狀上看,像一個“奔跑的劍龍”。
中央活動區究竟是什么概念?與我們過去常說的中央商務區有啥區別?
有關專家表示,所謂中央活動區,是由中央商務區(CBD)發展演繹而來,既繼承中央商務區的商業、商務等主要功能,又適應新經濟發展要求,增加了創新、文化、旅游等功能。這是上海區域發展理念上的轉變:以往市民也有主要的活動中心,如去外灘、南京路、淮海路、小陸家嘴、人民廣場,多是奔著購物或辦公去的。現在提出的中央活動區概念,加入了創新、文化、旅游等功能,更加多元化,在這里能實現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對這些區域的考核指標,也由過去單一的經濟指標,更多考慮融合社會、環境和人文指標。
哪里劃作中央活動區,可不是專家“拍腦袋”來的,這次用了大數據說話:結合百度熱力地圖、常住人口聚集度分布圖、工作崗位集聚度分布圖等分析出來的,這些區域具有相同氣質,就是較好地涵蓋了中心城內兼具居住生活、工作游憩等功能的最佳活動區。
可以想見,未來的上海中央活動區,更具有中西融合的文化氣質。上海這次提出的中央活動區大都集中于能體現上海城市風貌的地方,相信文化氣質與風格會更加凸現出來。
城市副中心
擴容至16個分布主城區、郊區
未來,上海將有幾個城市副中心?根據《規劃草案》,上海城市副中心將有16個。
1999年版的上海城市規劃定下4個城市副中心——徐家匯、五角場、真如、花木。彼時的4個城市副中心,是在外環內布置“一主四副”公共活動中心格局;此次的16個城市副中心,則是在全市區域內規劃城市副中心體系。
“9+5+2”,構成了16個城市副中心。分別是9個主城副中心、5個新城中心和2個核心鎮中心。9個主城副中心包括:江灣—五角場、真如、花木—龍陽路3個老牌副中心;新增金橋、張江2個;在寶山、虹橋、閔行、川沙4個主城片區內分別設置主城副中心。5個新城中心分布在嘉定、松江、青浦、南橋、南匯等5個新城內;2個核心鎮中心設在金山濱海地區和崇明城橋地區。
規劃專家分析,之所以設置城市副中心,是需要它們發揮“反磁力作用”,分流部分中心城區的功能。專家指出,此次規劃構建起區域空間新格局,城市發展不是“攤大餅”式,而是形成“網絡化、多中心、組團式、集約型”空間布局。城市副中心應在更廣闊的區域內布局設點,且有著不同類別。
幾個老牌城市副中心中,徐家匯被列入第一層級的“中央活動區”,其他幾個要提升能級。比如,江灣—五角場,擁有市級商圈,又是楊浦、乃至上海創新創業的一個地標,高學歷人士、創新創業人士在這里聚集。但光有人氣還不夠,需要深入研究的是商圈與周邊街區如何聯動,打造更多自由、開放的公共空間,讓繁華的核心商圈和周邊慢生活街區相得益彰,讓這個區域對創新創業者更有吸引力。真如,超6平方公里的面積,與原盧灣區面積相仿。“中心城區又騰出了一個盧灣”,厚積薄發的優勢正在孕育中。
新加盟的金橋,是上海老牌出口加工區。去年4月,金橋開發片區成為上海自貿試驗區“2.0時代”的新成員,金橋也迎來了重新崛起的契機。
對于張江,中央已經明確,要在張江核心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未來“張江科學城”到底是怎樣的呢?匯聚全球頂尖創新人才,集聚高能級研發機構,創新交流活躍,文化氛圍濃郁,交通便捷、配套完善、環境優美……其藍圖背后的寓意是更加“高大上”,但不“高冷”。
郊區的城市副中心會是啥樣子?《規劃草案》中沒有列出具體區域。不過可以想見,隨著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理念深入,步伐加快,那里的城市副中心會越來越好地發揮“反磁力作用”。
郊區城鎮
“打包”成城鎮圈資源互補共享
住在上海郊區的人們,想要體驗一番“高洋上”,今后不一定要進城。根據《規劃草案》,未來上海將以新城、核心鎮、中心鎮等為引領,形成23個城鎮圈,打破傳統城鎮體系以行政層級配置公共資源的方式,實現郊區地區的城鄉統籌發展。未來,全市將形成一張共生、互贏的大網絡,市郊大地上的那些新城和100多座城鎮將會演化為一個個“圈”,“圈”內的一個個城與鎮將互相支撐,在資源、功能、交通等方面實現共享協作。
“上海的新城,將按照大城市的標準進行設施建設和服務配置。”有關規劃專家指出,這次規劃公示文本明確,“每個新城至少有一處三甲綜合醫院、一處三級專科醫院、一所大學等”。在國外,100萬人口就可稱為大城市。上海新城的規劃人口在70萬—120萬,目前松江新城、嘉定新城等人口規模已和這個數字差不多。
未來的上海新城,將不再是“衛星城”概念,更加注重獨立城市的導向,有獨立的功能,能實現自給自足,不會過分依托中心城的資源和服務,甚至還對中心城起到人口截留作用。
“這些年,上海的建制鎮變遷非常大。”上海交通大學城鎮空間文化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教授陸邵明說,經濟發展快,城鎮化進程加速,政府管理能力強,是推動建制鎮快速變遷的重要因素。在建制鎮的撤并過程中,一些鎮規模越來越大;在一次次變遷中,那些鎮的地位、規模、功能也出現了落差。
在上海“2040”規劃藍圖中,上海100多個建制鎮將被分為四類,也是四個等級,分別是核心鎮、中心鎮、中心城周邊鎮、一般鎮。除金山濱海地區、崇明城橋地區兩個核心鎮外,中心鎮主要指位于郊區發展廊道、發展基礎良好的城鎮,比如羅店、安亭、朱家角、佘山、楓涇、朱涇、亭林、奉城、惠南等。中心城周邊鎮,指的是外環線周邊的鎮,如南翔、江橋、九亭、周浦、康橋、浦江、曹路等。而一般鎮則指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的獨立型城鎮。
上海首次提出四類鎮的概念,是要跳出行政建制考慮問題,根據功能特點和職能差異,推動它們分類、協調發展。未來的上海郊區,一個個小鎮將被“打包”進一個個城鎮圈,在一個“圈”內進行公共資源的互補共享。在同一個城鎮圈內,也許這個鎮教育資源優良,隔壁的鎮商業發達,另一鎮是交通樞紐,單個鎮都不是全能的,但“抱成圈”之后,大家享受的資源和服務就豐富了。
15分鐘生活圈
引入社區規劃師打通城市末梢
對居住在市中心的老百姓來說,無論是2016年,還是2040年,一個住著舒服、出行方便的生活圈,本質都是一樣的——看小毛小病方便,小孩能在家門口上優質學校,想吃什么基本都有,出行能靠公共交通,電影、話劇資源不缺……可從專業角度來看,2040年上海要在全市范圍內構建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意味著什么?
“構建15分鐘生活圈,主要是要求所有的居住社區、產城融合的區域配備便捷的公共服務。”規劃專家表示,生活圈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生活配套,還要提供一定數量的社區就業崗位,讓人們實現宜居、宜游、宜業、宜學。
“15分鐘生活圈”目標的提出,與城市末梢的規劃和治理新理念的構建都有關系。“過去,對城市的規劃最末梢只觸及街道;在上海2040總規中,城市規劃可以細到一幢房子、一片屋頂甚至一個窗臺……”如何做到?社區規劃師制度的引入,是最好的案例。在未來城市規劃人才的培養中,會尋找越來越多能夠將公眾合理意見從技術上得以實現的規劃師,把百姓生活需求與城市總體規劃相呼應。
今年8月發布的《上海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試行)》中,“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定義是,在15分鐘的步行范圍內,要配備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務功能和公共活動空間。基本服務功能包括能滿足公共衛生和文化需求的社區衛生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以及能滿足上海老百姓“開門七件事”的商業設施,還包括公共體育、社會治安需要的其他設施。
未來,如果不住在中心城,而是住在主城片區、郊區新城,“15分鐘社區生活圈”能享受到嗎?這應該不是難事。如主城片區閔行,正在積極構建“鄰里中心”等載體,在街鎮和社區間搭建綜合性的公共空間,提供醫療健康、生活服務、文體教育、公益互助等服務項目,讓居民“開門N件事”更便捷,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