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濟南市財政局高度重視科學普及工作,按照全市戶籍人口人均不低于一元標準,累計安排科普專項資金2300余萬元,支持健全完善了科普經費保障機制。
一是打造“泉城科普”全媒體傳播平臺。積極順應“互聯網+科普”發展趨勢,組織實施“泉城科普”數字終端建設工程。建設由科普閱覽屏、科普網站、微信、微博組成,通過互聯網實現科普資源互聯互通,全時段推送科普知識的科學傳播平臺。在全市社區、政務大廳、窗口服務單位安裝泉城科普全媒體閱覽屏1000臺,提高了科普傳播的時效性和覆蓋面,公眾點擊量超過100萬人次。
二是打造智慧科普社區。在槐蔭區陽光100等社區開展智慧科普社區建設,實現了社區“資源數字化、傳輸網絡化、管理自動化、應用個性化、服務知識化”等科普信息化功能。建設社區科普大學207所,受益群眾95萬人次。新建網絡社區科普大學,實現了在線注冊,在線學習,深受社區群眾歡迎。
三是打造科普體驗中心。采取市、區兩級投入的方式,近年來,投入1000余萬元,在社區建設具有互動性、趣味性的科普體驗中心8處,總面積5000平方米。積極整合社會資源,推進社會化主題科普館建設。建設“環保科普館”、“氣象科普館”等社會化主題科普館35個,培育命名各級科普教育基地105處,總面積5萬平方米。成立科普教育基地聯盟,發布《科普教育基地地圖》,通過網站、微信組織泉城科普一日游,每年參與群眾50余萬人次。
四是建立科技協同創新聯盟、基地。以國家級、省級學會為主干,高校、科研單位與園區、企業參與的科技協同創新聯盟,在園區、企業建立科技協同創新基地和工作站,組織人才、技術、項目對接,促進產學研結合。
五是引進海外人才服務科創中心建設。實施海外智力為泉城科創服務計劃,在園區、企業等建設海智工作站10家。組織開展“海智專家泉城行”、“海外人才項目洽談會”等活動50次,100余名海智專家來濟交流對接,達成合作項目35項。
六是建設科技創新智庫。開展國家級科技思想庫試點工作,成立決策咨詢專家庫,在山東大學、濟南大學等高校建立科技思想庫工作基地,圍繞全市工作大局開展課題調研,向市委、市政府報送《科技思想庫專報》30期,其中15篇得到市委、市政府領導批示。在中國科協組織的國家級科技思想庫試點城市考評中,濟南市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