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港科技城“創新晶體”開工
國慶前夕,臨港科技城“創新晶體”開工。這個科技城園區的標志性建筑群由3棟塔樓和裙樓組成,總面積15萬平方米,塔樓高90米,計劃2018年竣工。
此前,今年3月春暖花開之時,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張旭院士帶領上海“腦—智工程”各項目負責人來到臨港。“我們團隊中有許多海歸,他們很喜歡這里的環境:憑海臨風、綠樹成蔭,還有一大片產業園區。”那次考察結束后,工程團隊決定將上海腦—智工程中心設在臨港科技城。
現在,工程中心開建。到2018年,上海腦—智工程各個項目團隊、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上海科大訊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科研機構和企業將入駐。隨著“人腦圖譜”、“深度學習芯片”、“仿生眼”、特種機器人和新型燃料電池等一批激動人心的明日科技項目登上臨港科技城的舞臺,上海科創中心主體承載區將逐漸發力。
打造腦科學和人工智能重鎮
腦科學和人工智能是一個重要的前沿科技領域,在世界范圍內已成為各國科技競爭的“兵家必爭之地”。在張旭院士看來,上海腦—智工程落戶臨港,將讓臨港力爭成為這一領域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鎮。
作為上海腦—智工程總負責人,張旭告訴記者:“人腦的智慧,是所有生物中最強大的,如果我們發明的智能機器能夠逐漸模擬人腦功能,將很有應用前景。”而要更接近地模擬腦功能,前提是深入了解它的工作原理。為此,腦—智工程提出了繪制“中國人腦結構功能圖譜”的構想。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在人腦影像技術上取得突破,加入這一工程的聯影醫療,正在研發能以更高的分辨率掃描人腦的腦成像技術設備。
這是一個流水線式的“科技聯合體”。在獲取“人腦圖譜”過程中,腦—智工程可以將圖譜信息分享給入選工程的各個項目,包括科大訊飛的智能語音處理系統、寒武紀的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芯片、弼智仿生的“仿生眼”。“在我們得到人腦的生理模型后,先要把它轉化為數學和物理模型,然后在此基礎上開發芯片和相關智能器件,這樣才能在工程學上對人腦進行模擬。”張旭解釋說。
科大訊飛是工程的積極參與者。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程甦介紹,科大訊飛在智能語音處理技術,特別是漢語語音處理上全球領先,建立了由數千臺服務器組成的“語音云”,每天提供約25億次服務。憑借豐富的云平臺工程經驗,公司在牽頭為腦—智工程打造集腦數據云、多語種語音云、圖像云等于一體的智能云服務系統。建成后將向社會開放,企業、科研機構、醫院和學校等可接入這一系統,獲得智能服務。
人腦圖譜對腦疾病研究也有重大價值。在市科委支持下,腦—智工程團隊在研究兒童智障、老年癡呆等疾病的機理和診斷技術,并希望借此破解智力等人腦高級功能的奧秘。
交大實驗室“延伸”到臨港
臨港科技城位于南匯新城,規劃總面積為3.2平方公里,與臨港產業區毗鄰。臨港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陳杰表示,科技城與主城區融合,使研發人員能在便利的環境中工作、生活;而與臨港產業區毗鄰,意味著科技城的一大使命是為產業區提供技術支撐,科技城產生的創新成果,可以在產業區進行中試和生產,高效地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下轉4版(上接第1版)臨港產業區集聚了一批先進制造業企業,智能制造產業是發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如何為先進制造業企業提供技術支撐?今年6月入駐科技城的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正在破題。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習俊通介紹,該研究院是一家由上海交大與臨港管委會聯合發起的民辦非企業機構,具有共性技術研發、人才培養、政府智庫三大功能。
“研究院來到臨港后,我們不希望它成為學校實驗室的搬遷,而是一種延伸。”習俊通說。這是因為,高校實驗室在科技成果轉化中會受到許多限制,如很難招到工程技術開發人才,更招不到懂市場開發的人才,而智能制造研究院能向社會招聘各類人才,為大學教授組建混合型團隊。
來到臨港后,產業化所需的中試基地也不再是問題,智能制造研究院在臨港產業區獲得了6萬平方米廠房。習俊通說,目前已經有3800平方米廠房用于制造燃料電池,將形成每年50萬套產能。“交大在燃料電池汽車領域有10年科研積累,如今到了可以產業化的階段,而臨港為我們提供了產業化平臺。”
把科創人才留在“明日之城”
“在臨港很適合做企業的本地研發,”較早來到臨港的程甦深有感觸地說,“這里環境好,很安靜,適合科技人員精心研究,很像國外的衛星城市。”隨著臨港科技城“創新晶體”開工,來到南匯新城工作、生活的研發人才越來越多。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高峰是機器人專家,研制出了多種智能步行機器人樣機。有的特種機器人有6條腿,能夠在步行過程中自主避障,還能爬坡、上樓梯、開門。步行機器人適用于火場救災、核電救災,還有望成為家用機器人。不過,高峰在交大實驗室研制出的都是原型樣機,為了把它們產業化,他加入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來到臨港科技城開啟了新的事業。
在這里,他擁有一個七八百平方米的試驗場地,團隊中有工程技術人員,邁出了將智能步行機器人推向市場的關鍵一步,也得到產業界的認可——浙江民營企業與之合作,成立了一家公司。也許不久的將來,6條腿的機器人就會投入應用,成為消防官兵的得力助手。
“我們研究院已有30多人住在臨港,今后還會有更多的科研人員把家安在這兒。”習俊通笑著說。之所以如此,主要得益于臨港管委會的人才公寓政策,上海交大也會給入住人才公寓的教師補貼,還將鼓勵博士生、博士后入住,把更多的工作和休閑時間留給這座上海的“明日之城”。
根據市委市政府部署,臨港所在的南匯新城是“十三五”時期全市新城建設的重中之重,將立足建設節點城市、加快產城融合。陳杰解釋說,所謂“節點城市”,是指南匯新城要具有獨立的城市功能,學校、醫院、商業廣場、文化場館、休閑娛樂場所等缺一不可。“臨港地區建設正在朝這個定位邁進,這樣才能不斷集聚科技創新人才,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主體承載區貢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