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基金報 作者:方麗 陸慧婧
最近兩年,資本市場持續波動,投資者獲取正收益的難度大幅增加。如何更好地實現與投資者利益共擔,是擺在資管機構面前的重要課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一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了一款權益類公募產品,在費率結構上提出“不賺錢不收管理費”,引發業內關注。
實際上,這類產品在基金行業并非新鮮事,基金公司在管理費“讓利”方面已有不少嘗試。早前,有基金公司曾推出過一款封閉期內不賺錢不收管理費的三年定開基金,還有公司發行過按業績收取管理費的浮動費率基金。
業內人士認為,對于投資者而言,費率是選擇基金的一個考量因素,尤其是對于同質化明顯、流動性要求較高的產品,基金費率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要素。但在選擇主動權益基金時,仍應以基金業績、基金投向、基金管理團隊的投資能力作為考察重點。對基金公司而言,最核心的還是為投資者創造持續、優秀的回報。
銀行理財產品打響
“不賺錢不收管理費”第一槍
當前的基金市場面臨資本市場低迷、賺錢難度大、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多重挑戰,降費被看作一種主動應對方式,而銀行理財產品也加入了主動降費讓利的行列。
近日,低調募集8000多萬元的招銀理財招卓價值精選權益類理財計劃產品,打響了銀行理財公募權益產品“不賺錢不收管理費”的第一槍,銀行理財產品長期以來維持的固定管理費模式被打破。
資料顯示,招銀理財過往推出的權益型理財產品基本都按照固定投資管理費率1.50%/年及0.08%/年托管費率的結構收取,而招卓價值精選權益類理財計劃則規定:固定投資管理費在產品累計凈值低于1.00元(不含)時,暫停收取管理費,待凈值回到1元后再恢復收取。
上述理財產品甫一推出,在業內一石激起千層浪,認同者有之,也有不少人士對此持保留意見。
華林證券資管部董事總經理賈志認為,“不賺錢不收管理費”是基金管理人對自身投研能力的高標準要求,是堅持持有人利益優先的做法。
在一位基金公司人士看來,“不賺錢不收管理費”是一種分檔管理費率模式,屬于浮動管理費的一種。“這樣做的本質是將基金公司和投資者利益綁定在一起,讓利給投資者,優化投資體驗,提高產品競爭力。”
在對創新收費模式給予肯定的同時,業內也有人擔心“不賺錢不收管理費”的收費模式可能會間接促使管理人采取比較保守的投資策略,從而影響投資者的收益。
華南某公募人士表示,“不賺錢不收管理費”的產品有利于管理人潛心做好業績,但在震蕩市行情中,基金經理或會采取更多低波或者相對保守的策略。當牛市來臨,業績很可能跟不上市場整體表現。
一位業內人士更是直言,雖然這類產品有利于營銷推廣,有利于博得投資者的認同感,但這種收費模式并不能提升基金的管理能力,反倒有可能挫傷基金經理的積極性,不利于基金業績的表現。
在他看來,管理費是管理人勞動價值的體現。市場漲跌有其客觀性和階段性,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下跌導致基金虧損不代表管理人沒有付出勞動服務或者不具備專業能力。
更多業內人士建議,對于權益類產品而言,相比起費率,管理人的投研能力才是影響基金業績的關鍵。
盈米基金提到,對于投資者來講,“不賺錢不收管理費”的方式雖然一定程度上能夠在基金業績不佳時降低持有成本,但實際上,投資者的收益最終是由投資的底層資產帶來的,并不是說降低一點管理費率就能夠獲得更好的收益。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總監王蕊也表示,投資者真正關心的是基金持續優異的費后收益,這既得益于偏低的運營費用,更受益于基金管理團隊優秀的投研實力。
提高產品策略競爭力
和業績穩定性更為關鍵
除了費率上的嘗試,市場也同時關注,銀行理財子公司以積極姿態加入戰局,若未來不賺錢不收管理費或少收管理費的產品逐漸增多,是否會影響公募在產品布局和產品種類選擇上做出調整。
華南某公募人士分析,公募基金或會更傾向于布局低波動或者追求絕對收益的產品。
深圳一位業內人士預計,公募管理人可能會更加偏好發行固收類基金產品,同時加大力度維護營銷老產品。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代景霞談到,通常來說,基金公司布局產品線,一方面要考慮自身的能力圈,從投資者需求等角度出發考慮產品設計,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收費方式,綜合體現產品的性價比和差異性。
“若不賺錢不收管理費或者少收管理費,可能會對業績波動較大的產品形成沖擊。為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基金公司可以針對不同的策略設計浮動費率產品或其他收費方式的產品來應對不同的市場環境,優化或者豐富產品線,但本質上還是要提高產品策略的競爭力和業績的穩定性。”代景霞說。
“如果不賺錢不收管理費,公募管理人可能會將業務重點從規模調整到業績上,不再僅僅追求產品數量和規模,真正專注把現有產品業績做好。另外,無論如何調降,權益基金依然是貢獻收入的主要來源,各家公司仍然會大力發展權益基金。”財經自媒體矩陣創始人孫萬龍也談了自己的看法。
盈米基金且慢高級研究總監楊曉磊直言,盡管將基金收費結構和客戶投資結果掛鉤是很好的嘗試,但作為高波動的凈值型產品,他并不完全認同“不賺錢就不收管理費”的做法。在他看來,這樣做容易助長客戶對凈值型產品產生“剛性兌付”的錯誤認知。
“我們更建議將基金費率與客戶的持有久期以及持有久期下的投資結果掛鉤,這樣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客戶樹立長期投資的理念,減少基金的負債端波動,同時也有助于基金管理公司減少‘規模沖動’,更多地考慮客戶利益,避免在高位發行基金,從而造成客戶體驗不佳的問題。”楊曉磊進一步闡釋。
積極布局“讓利型基金”
關鍵仍是做出好的費后收益
去年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到要積極推動管理人合理讓利型產品等創新產品的發展。近期,有消息稱此類產品將要落地。
代景霞表示,對于讓利型產品,業內認為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基金不賺錢就不收取管理費;二是按照業績分檔收取管理費;三是投資者持有時間越長,費用越低。“讓利型產品設立的初衷是將基金公司收入與產品投資收益掛鉤,增強基金管理人和投資者的利益一致性,可以鼓勵基金管理人進一步發揮主動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遏制基金公司高位發基金、基民虧錢基金公司照樣賺錢等現象。但同時也會使得行業整體的競爭加劇。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這些產品模式的確會讓投資者感覺”更加合理一些“,一定程度上緩解投資者”基金虧錢為什么我買單的怨氣。
“從本質上來講,不同收費模式產品面臨的挑戰略有差異。”代景霞表示,這類產品最終成功與否,關鍵仍在于能否做出好的費后收益來吸引和留住投資者。
中國基金報記者從業內獲悉,目前讓利型基金在操作上或主要采取投資者持有時間越長、費用越低的模式。從基金投資收益來看,持有時間越長,獲得正收益的概率越高,這樣的收費模式可以切實鼓勵投資者將持有期拉長,踐行長期投資。
滬上一位大型基金公司產品部副總監表示,讓利型產品是一種非常好的嘗試,是對現有產品體系的有益補充,能夠進一步豐富投資者的選擇。“我們也在積極研究這類產品,如果市場歡迎的話,這類產品會越來越多。”
“我們期待讓利型產品能夠實現投資者與管理人的共贏,在提升投資者投資體驗的同時也能夠鼓勵公募管理人不斷提升投資與營銷能力,獲得客戶的信任,最終有利于行業的長遠穩定發展。”另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盈米基金也表示,降低管理費或者在特定條件下暫停收取固定管理費,是從投資者利益出發的考慮,通過管理費讓利,把機構和投資者的利益綁定在一起,資管機構只有真正讓產品賺錢、讓投資者賺錢才能獲益。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總監王蕊介紹,海外市場投資顧問的收費模式逐漸從傳統的傭金模式過渡至管理費模式,投顧顧問在為個人投資者提供基金建議時更加關注基金的費后收益率,而不是讓投資者不斷地頻繁交易基金。
更重視持續營銷
雖然當前采取“不賺錢不收管理費”模式的產品還很少,但有基金公司人士認為,這也會影響基金公司的營銷策略,可能會更重視老產品的持續營銷和投資者教育陪伴。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屈辰晨表示,管理費率的調整可能會使得基金公司更加關注持續營銷。因為基金公司通常會將管理費按照一定比例以“客戶維護費”的名義返傭支付給銷售渠道,新發的客戶維護費通常要高于老產品持營的費用。所以,如果管理費減少,基金公司應該會將更多的營銷精力放在客戶維護費相對較低的老產品上,以減輕管理費率下降對盈利的沖擊。
屈辰晨表示,基金公司還有很多辦法應對管理費調整的情況,比如,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作效率,確保公司的盈利能力。此外,基金公司也可以通過提供其他帶有附加值服務的方式拓寬盈利來源,例如申請基金投顧牌照為客戶提供組合服務等;也可以提升投資者體驗,增加粘性,實現雙贏。
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若管理費調整,基金公司會將更多精力放在老產品的持營上,通過積極拓展產品的持續營銷手段,創新投資者教育和陪伴方式,豐富投資者陪伴的內容,優化投資者持有體驗感。
也有觀點認為,基金營銷的核心同樣是“為投資者賺錢”,仍是“業績為王”,費率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我們還是會根據市場情況營銷能切實提高投資者持有感受及提高盈利概率的產品。因為只有為持有人切實賺到錢,才能真正長遠留住客戶。”華南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賈志也認為,作為管理人,基金公司還是要努力提高投研能力,做好投資業績,才會得到更多投資者的認同。費率只是投資者選擇不同基金產品的一個因素。
楊曉磊表示,調整基金管理費率的終點還是要解決行業“唯規模論”主導下與客戶利益沖突的問題。只有真正愿意為客戶利益考慮,減少在市場高點時期的宣傳推廣和新基金發行,在市場低點堅持高質量發展,鼓勵持有人“逆向投資”,才能提升客戶投資體驗,投資者獲得的收益高了,費率不是根本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