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彭欣楊 華商創新醫療混合擬任基金經理
在中國社會日益步入老齡化趨勢的當下,醫療板塊也一直備受投資者的關注。經過2022年的調整后,醫療板塊的投資機會是否已經到來,哪些細分領域值得關注?華商創新醫療混合擬任基金經理彭欣楊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以科技視角看醫藥,未來專注創新醫療。
作為華商基金投研內部崛起的實力派權益基金經理,清華大學理學碩士畢業的彭欣楊擁有生物學專業教育背景,研究員入行即做醫藥行業研究,迄今已具有超過12年一線醫藥研究經驗,調研醫藥上市公司超過百余家,對醫藥各個細分行業有獨立深入理解。
醫藥股整體是成長性企業,而成長股的邏輯,就在于其業績在未來如何增長。在他看來,醫藥股是資本市場的長青樹,不論怎樣的市場環境下,“它在每一輪周期中內部基本都能夠產生一個相應的板塊挺身而出”。
“醫療行業層次很豐富,內容也豐富,板塊中上市公司也多,這一方面會使得醫藥板塊指數相對來講會此消彼長,整體看會形成比較平穩的走勢,但內部分化會比較明顯,未來可能會愈演愈烈。因此,需要從科技視角看醫藥,因為醫藥行業屬性紛繁復雜,包含制造業、化工、消費、科技等。但目前這個行業正在經歷‘供給側改革’過程,創新有望提供更好的出路。”
順應這種思路,由彭欣楊擔綱管理,正在火熱發行的華商創新醫療混合基金(基金代碼:A類017418、C類017419)即主要投資于創新醫療領域的優質上市公司,該基金將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選股策略,根據行業政策變化、子行業景氣度分化、細致的財務分析和深入的上市公司調研,精選出業績增長前景良好且被市場相對低估的個股進行投資。
彭欣楊表示,這只基金的定位為主題基金,而非行業基金,它將尋找醫療領域中創新的部分,未來主要投向三個方面,第一是創新藥物,第二是高端醫療器械和創新診療技術,第三是創新醫療服務。例如大勢所趨的“AI+醫療”,目前發展處于萌芽階段,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這意味著非常廣泛的想象空間。華商創新醫療混合基金將努力把握時代賦予的投資機會,力爭為投資者帶來持續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