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以來,隨著疫情防控較快平穩轉段,穩經濟政策的效果持續顯現,經濟運行整體呈現企穩回升的態勢。
(資料圖)
展望全年,付凌暉表示,對實現經濟增長5%左右的預期目標充滿信心。中國經濟經過長期發展,物質技術基礎已經非常雄厚,經濟總量達到121萬億元,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完善的產業體系、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勞動力素質還在不斷提高,創新發展的動能不斷增強,這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基礎。今年疫情對生產需求的抑制性作用有較大幅度消除,有利于釋放經濟增長潛力。擴大內需方面,政策會持續加力。
生產需求明顯改善
助力經濟運行好轉
1月份-2月份,生產需求明顯改善,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市場預期加快好轉,經濟運行呈現企穩回升態勢。
生產需求回升向好。從生產來看,工業和服務業雙雙回升。1月份-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4%,上年12月份為增長1.3%,回升了1.1個百分點。從服務業來看,1月份-2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5.5%,實現了由降轉增。從需求來看,消費和投資都在改善。1月份-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5%;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5%,生產需求的改善對于整體經濟運行好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從就業看,1月份-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6%。從價格看,1月份-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5%,和世界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價格穩定和國際高通脹形成鮮明對比。
經濟循環逐步改善。去年由于疫情等多方面超預期因素沖擊,經濟運行循環不暢的問題比較突出。從生產端來看,規模以上工業41個大類行業當中有28個行業增速回升。從消費端來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中18類限額以上單位中有12類增速在加快。
市場主體活力趨于增強。前兩個月企業預期都出現了明顯改善。從制造業PMI來看,2月份制造業PMI已經回升到52.6%,達到了近年來較高水平。同時,服務業PMI也達到了55.6%,說明市場主體發展預期改善。
談及今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付凌暉表示,對于消費的抑制性因素在逐步消除,隨著就業逐步恢復,居民收入的增長,消費對整個經濟拉動會明顯改善。同時,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繼續展現。此外,隨著創新驅動的發展,在創新領域特別是科技投入還需要增加。面對外部的不確定性,進出口的拉動作用雖然可能相對去年減弱,但也會對增長起到拉動作用。
展望未來,東方金誠高級分析師馮琳表示,政策面將繼續在提振消費、投資兩方面發力,同時也將著力引導房地產行業盡快實現軟著陸,帶動涉房消費、房地產投資恢復正增長。預計3月份宏觀經濟數據將進一步改善。
仲量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龐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宏觀經濟向上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市場主體預期穩定、信心修復,經濟內生動能持續恢復,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有序存續、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持續發力、財政支持重大項目與重點領域力度不減等政策面積極因素支持下,預計未來數月基建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積極擴張的合理勢頭。
今年經濟增速目標
符合發展實際和需要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5%左右。5%的預期增長目標是綜合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是符合我們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和需要的。”付凌暉說,首先,由于受疫情影響,過去三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速為4.5%,就業壓力比較大。要推動經濟穩定增長,5%的經濟增長目標高于過去三年經濟平均增速,有利于擴大就業,穩定經濟,改善民生。其次,5%的預期目標有利于防范和化解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風險,同時也有利于引導各方面積極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從當前經濟運行情況和資源要素支撐條件來看,能夠支撐5%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付凌暉表示。
付凌暉同時坦言,5%的預期增長目標有壓力、有挑戰。從國際上來看,今年的國際形勢比較復雜,全球經濟增長趨于下行,主要國際組織對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都是下調。還有國際通脹問題,雖然一些主要經濟體大幅加息,通脹水平比去年有望回落,但總的來看還是屬于高通脹水平。同時,國際環境中,地緣政治、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在抬頭,這些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壓力會逐步顯現。從國內來看,中國經濟總量去年達到了121萬億元,1個百分點的增長,可能相當于過去幾個百分點的增長。
“今年經濟運行在逐步恢復,但是也要看到,在疫情沖擊的這幾年當中,企業、個人資產負債表受損的問題還需要時間修復。長期積累的一些結構性問題還比較突出,穩定經濟增長需要付出努力。”付凌暉說。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政策效應持續釋放和市場信心逐漸提升,經濟復蘇的基礎將會進一步夯實,預計2023年經濟增速有望達到5.5%左右甚至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