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至今,險企密集增資發債以提升償付能力,同時亦面臨著股權轉讓、拍賣遇冷的局面。
2022年,《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Ⅱ)》(以下簡稱“償二代二期工程”)正式落地,進一步加強險企償付能力監管。如今,償二代二期工程落地已滿一年,不少險企為應對償付能力下滑的情況,選擇增資發債的方式進行補血。根據《中國科技投資》記者不完全統計,2022年,17家險企獲批增資,擬增資總額為311.91億元;11家險企獲批發債,擬發債總額為428億元。
(相關資料圖)
此外,在密集增資發債的同時,不少險企的股東亦選擇拋售公司股權。值得注意的是,保險牌照曾作為資本追捧的香餑餑,如今險企股權卻頻繁被掛牌轉讓或司法拍賣。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22年,11家險企的股權在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11家險企的股權登上司法拍賣平臺,但不少股權拍賣均流拍。
1
增資發債補血
2022年,償二代二期工程正式落地,不少險企面臨償付能力吃緊的狀況。銀保監會在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工作會議上指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納入會議審議的181家保險公司平均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39.7%、212%。對比來看,2021年三季度末,上述兩項數據分別為227.3%、240%。
2022年,不少險企開始密集增資發債以提升償付能力指標,滿足監管要求。目前,險企進行資本補充的方式主要包括現有股東增資、引進新股東、股東捐贈、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發行永續債等。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22年,已有17家險企獲批增資,擬增資總額為311.91億元。其中,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壽財險”)增資90億元,其注冊資本將由188億元變更為278億元。國壽財險是2022年內獲批增資金額居首的險企。2022年1月,銀保監會批復同意中郵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郵人壽”)增資71.63億元,由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友邦保險”)認購。增資完成后,友邦保險成為中郵人壽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24.99%。
發債方面,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已有11家險企獲批發債,擬發債總額為428億元。其中,有兩筆大規模發債已獲得批復同意:一是中國太平洋(2.720, -0.01, -0.37%)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發行100億元的10年期可贖回資本補充債券,發行規模居首位;二是中郵人壽發行80億元的10年期可贖回資本補充債券。余下9家獲批發債的險企,發債規模在10-50億元不等。
此外,2022年,部分險企同時采取增資、發債的方式進行補血。除前述的中郵人壽外,泰康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康養老”)分別增資、發債10億元、20億元,英大泰和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大財險”)分別增資、發債35億元、15億元。償付能力方面,2022年四季度末,中郵人壽的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73.96%、133.69%;泰康養老的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78.82%、157.63%;英大財險的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38.09%、257.08%。
東興證券(601198.SH)在《保險行業2023年年度策略報告》中指出,2022年,償二代二期工程正式落地,對險企的經營和資本充足率等核心指標構成一定壓力。償二代二期工程落地后,上市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特別是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上期降幅較大,但仍顯著高于監管要求;相較之下,部分相對激進的中小公司在實施新規后償付能力降幅較大。“償二代二期工程的落地雖然短期對險企經營構成一定影響,但有助于規范險企經營行為,推動優勝劣汰,引導行業高質量發展。”
2
股權轉讓、拍賣遇冷
償二代二期工程落地后,險企在密集增資發債的同時,不少險企的股權亦頻繁面臨掛牌轉讓或司法拍賣的情況。然而,部分險企股權轉讓、拍賣出現無人問津、流拍的局面。
記者查看各地產權交易所官網發現,2022年,已有11家險企在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股權。
據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官網顯示,2022年12月,武鋼集團有限公司擬轉讓北部灣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3000萬股股份,轉讓價格為0.48億元。同月,同方股份(600100.SH)掛牌轉讓同方全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50%的股權,轉讓價格為57.66億元。據悉,2022年9月,同方股份就曾掛牌轉讓該筆股權,轉讓底價為62.5億元。北京產權交易所官網信息顯示,2022年12月,中國華電集團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擬轉讓永誠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66億股股權,轉讓底價為2.56億元。同月,中水漁業(000798.SZ)及一致行動人擬轉讓其持有華農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合計1.1億股股份,合計轉讓底價為1.98億元。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股東均擬轉讓其持股險企的全部股權。據同方股份及中水漁業發布的轉讓公告顯示,其在股權轉讓的原因中均提及進一步聚焦主業發展。
據阿里法拍網顯示,2022年,11家險企的12筆股權登上拍賣平臺。其中,多筆股權拍賣出現流拍,直至變賣尚未成功,僅有4筆股權在一拍時拍賣成功。
2022年1月,廣東宜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持有復星聯合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復星聯合健康”)19.5%的股權進行一拍,起拍價為1.41億元,較評估價下降三成,因無人報名而流拍。2022年11月,復星聯合健康該筆股權起拍價下降至1.12億元,仍因無人報名流拍。2022年8月、10月,重慶三峽果業集團有限公司持有亞太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太財險”)1.68%的股權分別進行一拍、二拍,起拍價分別為0.67億元、0.54億元。2023年1月,亞太財險該筆股權進入變賣階段,變賣價為0.54億元,仍因無人報名而變賣失敗。
中國保險保障基金有限責任公司發布的《中國保險業風險評估報告2022》指出,保險業資本供需不匹配將導致險企特別是中小險企資本壓力增大。從需求端看,保險業對資本的需求持續增加,主要受保險經營盈利周期較長、多數中小險企盈利能力不足等因素影響。從供給端看,社會資本進入保險業的意愿降低,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多數中小險企難以提供長期穩定的資本回報,導致現有股東缺乏增資意愿,對潛在投資人的吸引力不足;二是保險監管部門從嚴監管公司治理,社會資本更加理性,不再盲目進入保險業,有意愿、有實力、滿足資質要求的投資人較少;三是整體經濟環境承壓,部分險企現有股東面臨較大經營壓力,增資能力及意愿下降。
鯨平臺智庫專家王廣偉向《中國科技投資》記者表示,險企增資發債與股權掛牌轉讓增多意味著整個險企已出現行業性、趨勢性的轉折點。險企將更加趨向于寡頭經濟和規模經濟,從增量市場進一步轉變為存量市場。而掛牌轉讓及流拍現象增多也代表著高估值、高預期的險企資產將進一步去泡沫化,整合行業或迎來陣痛期、肅殺期,將會出現階段性的險企結構性調整、裁員等現象,這一過程或會持續3-5年的時間。隨后,險企行業在市場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環境的復蘇過程中,優勢資源更加向頭部險企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