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監測數據顯示,5、6月份,我國城市的人流量和車流量穩步上升。《先行指標看趨勢》,我們先來看看出行數據的變化,透露出怎樣的信號?
先來看地鐵,全國11個主要城市地鐵客流量最新情況專項指數顯示,從5月初至6月中旬,地鐵客流量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北京地鐵的日均客流量從低谷時工作日70萬左右人次,到六月末攀升至超過600萬人次,增長了8倍左右。深圳、武漢、南京、成都、蘇州等城市的地鐵客流量也均有明顯增長。
在開車離不開導航的時代,每天實際使用導航的人數,也直觀反映著城市的出行流量,這也被稱為“駕車活力指數”。在北京,駕車活力指數從5月末最低時的55.86%,到6月末已經攀升至99.98%,也就是說,基本恢復到此前的正常水平。從5月末到6月末,在高德地圖監測的全國100個主要城市中,駕車活力指數高于平日正常水平的城市占比已經從64%上升至98%,城市駕車出行整體呈向好趨勢。
承載百姓線下消費的商圈,也在6月的導航目的地搜索中成為熱門地點。北京、深圳、南京、武漢等多地的熱門商圈,節假日和周末的自駕熱度環比都有明顯上升。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 趙萍:人員流動增加意味著人們對于和人員流動相關服務的需求是在增加的,人員流動意味著在供給端生產能力在復蘇,供給能力持續恢復,消費的愿望就能夠得到實現。消費者愿意去商業場所進行消費,也愿意通過人員流動去享受更多的、更大范圍的服務。